-
沈括和地质古生物学
-
作者:胡善美 来源:化石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沈括 古生物学 自然科学 化石 豪强地主 地质学史 法家 梦溪笔谈 大地主阶级
-
描述:就是被列宁赞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的亲密战友沈括。
-
1987年宋史研究概况
-
作者:吴旭霞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经济 中国史研究 研究概况 史学界 吏治 制度 政治史 白文 王安石变法 具体情况
-
描述:1)认为祠禄制度创始于大中祥符年间,是种“佚老优贤”的职官制度,加深了宋代吏治的腐朽。同时,对获取祠禄官的条件作了分析。程民生《宋代内库的金
-
古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措施的启示
-
作者:李良平 来源:上海标准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标准化 质量管 理措施 启示 现代标准化 历史形态 笔记小说 军事战争 王安石变法 军器监
-
描述:(包括野史、笔记小说等)有着丰富的、详尽的记载。研究其标准化与质量管
-
寻觅历史生命的魂魄──颜廷瑞长篇历史小说的精神风度
-
作者:黄国柱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长篇历史小说 司马光 多尔衮 清王朝 苏轼 吴三桂 人文知识分子 皇太极 少数民族
-
描述:寻觅历史生命的魂魄──颜廷瑞长篇历史小说的精神风度黄国柱一、历史的生命与寂寞的作家又一个子夜降临,一段文字跳入我的眼帘。这是一位名叫吕西尔·费弗尔的法国退役上尉说的,作为军人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他成为法国年鉴派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已于195...
-
小学历史课堂教学板书举例
-
作者:黄淑华 来源:黑龙江教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板书 历史课堂 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 比较分析 课文内容 王安石变法 小学 分析归纳能力 因果联系
-
描述:小学历史课堂教学板书举例哈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淑华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设计新颖、结构清晰、突出重点的板书,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板书也是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板书有多种形式,...
-
热情洋溢地迎接机构改革
-
作者:暂无 来源:发展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机构改革 王安石变法 一源多流 天灾 井旁 党政机构 北宋 西北风 资源度 机关干部
-
描述:“此处水少另找泉”的古训,大抵是讽喻笨拙愚陋的人看到人家掘出了一口井,就立即在井旁又掘一口井,结果一源多流,不多久就水源枯竭,大家只好都去喝西北风。这个比方,如果放到现在,多少让人联想到党政机构的臃肿。大凡越是贫困的地
-
简论作为政治家的苏轼
-
作者:张海俐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家 王安石变法 苏轼 苏武 欧阳修 司马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变法派 中国古代史 文坛领袖
-
描述:简论作为政治家的苏轼张海俐“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一代文豪苏轼不但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一位较有个性的政治家。前人在评价作为政治家的苏轴时,较看重的是他在王安石变法中的言行,如陈迩冬在《苏拭诗选》中认为:“苏武在政治上是追随旧党的……”也有的...
-
范仲淹的为官追求
-
作者:田仪吉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参知政事 宋仁宗 河南 北宋 公元 王安石变法 守边 范公堤 宋王朝
-
描述:范仲淹26岁中举及第而入仕途,64岁病逝在到任颖州(今河南阜阳一带)知府途中。为官38年,因其才能卓著和政绩显赫,3次得到朝廷重用,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又因屡屡被奸臣所谗而4次遭贬,其间几起几落,均能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在人后,忧在人先。其为官追求与情操千
-
闽商陈嘉庚——“陈嘉庚现象”随想
-
作者:王欣 来源:管理与财富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嘉庚 闽文化 滕代远 集美 闽侨 闽南 王安石变法 福建铁路 毛泽东 闽北
-
描述:晓他是一介商人的情形下,依然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辉煌上升,可以说是君临天下。如果人们试着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话,陈嘉庚绝对名列前茅。中国人第一次毫无争议地被一位商人感动了、折服了。冲着这空前的“陈嘉庚现象”,“闽商”概念的份量之重、内涵之深,恐怕可以说远远超越了“徽商”、“晋商”与”浙商”……
-
谈古代“知时适变”的立法原则
-
作者:傅光明 来源:湖北财税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立法原则 马端临 适变 知时 《文献通考》 王安石变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经济与社会发展
-
描述:》卷180《经籍考七》。马端临的“知时适变”表现了他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历代思想家在总结宋朝历史的兴衰上,都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