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难点精解(一)
-
作者:陈伟国 来源:中学文科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民族关系 中央集权 经济文化交流 战国时期 科举制度 封建统治 民族融合 董仲舒 江南经济
-
描述:际上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在秦朝结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统一.
-
《荅司马谏议书》译释
-
作者:乔桑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 士大夫 译释 先王 宋神宗 盘庚 名与实
-
描述: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1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6)。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7)。人
-
评王安石的育人和用人
-
作者:张永玉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育人 北宋时期 改革 吕惠卿 培养人才 人材 重视教育 失败 学校培养
-
描述:北宋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为配合其变法,在用人制度上和教育、科举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推动了变法的进程。但由于在用人和育人上的不当,它又成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
宋代的太学
-
作者:张惠芬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 太学生 科举考试 知识分子 司马光 国子监 北宋王朝 学校教育 考试方式
-
描述:到了宋代,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封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封建统治的危机日趋严重。北宋王朝面临着如何维护、延续封建统治的严峻问题。北宋中期,先后出现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新政派,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与此同步,学
-
评宋徽宗
-
作者:孙文良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徽宗 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 地主阶级 蔡京 方腊起义 统治阶级 宋神宗 司马光 封建统治
-
描述:泽东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对识别和批判投降派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新、旧党争谈起
-
苏颂与苏轼
-
作者:颜中其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宗族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北宋历史 庶族地主 政治形势 司马光 反对派 士大夫 苏轼
-
描述:的,原先是普通庶族地主,“家世至寒”,
-
《涑水记闻》的史料价值
-
作者:冯晖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史》 史料价值 司马光 欧阳修 北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社会问题 通行本 语录体
-
描述:《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
历代“托古改制”的文化背景分析
-
作者:王子今 来源:政治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托古改制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 先王 改革运动 策略手段 社会改革 圣王 保守派 社会矛盾
-
描述:死的搏斗。变法革新,
-
中国历代名君任官掌故鉴赏
-
作者:杨法宝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代 朱元璋 九品中正制 王安石变法 国子监 孝文帝 宋神宗 任官 掌故 官吏选拔
-
描述: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的官吏选拔,除了采取“九品中正制”(隋前)和“科举制”(隋至公元1905年)等制度之外,还留下了许多“不拘一格”、鲜为人知的典故和方法。在此,经笔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连缀成项,以“典”鉴赏。
-
剥掉罗思鼎“史学权威”的画皮——驳斥《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
-
作者:邓广铭 李培浩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北宋王朝 司马光 儒家 契丹 宋神宗 史学 地主阶级 统治集团
-
描述:出笼之后,却又被姚文元搁置了三四个月,才又和另一篇由罗思鼎捉刀代笔,借风庆轮远航事而大骂现代的“满脑子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黑文,以及同是出于这伙黑帮之手而署名池恒和宫效闻的两篇黑文,一并在同一期《红旗》上刊出,妄图借此而杜撰出一个从古到今,凡儒家皆卖国的所谓规律。当他们实在在北宋以前的历史上找不出一个典型的卖国主义的儒家时,就把一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