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
报纸(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
地方文献 (3)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2(2)
2007(1)
2005(1)
2000(2)
1998(1)
1997(1)
1994(1)
1992(1)
1990(1)
按来源分组
戏剧文学(2)
中国戏剧(1)
新闻爱好者(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
语文学刊(1)
中国信息报(1)
深圳法制报(1)
学术论坛(1)
管理学家(1)
电影评介(1)
《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解读
作者:王东 李晓磊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爱情  政治  政治  潜意识  潜意识  阿尼玛  阿尼玛 
描述:在《牡丹亭》的爱情内容表征下,体现着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情怀。杜丽娘是汤显祖潜意识中的“阿尼玛”,她叹无良配的伤春感怀与汤显祖年华空掷的不遇感恨相一致,对封建贞节观念的悖逆反抗也与汤显祖对儒家忠君思想
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周礼
作者:刘文瑞  来源:管理学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理思想  周礼  源头  中国  潜意识 
描述:喜欢说一句话:百代皆行秦政制。然而,这句话还要配上另一句才全面:万世推崇周礼乐。否则,就只能看到中国王朝更替的外表,而难以理解历代管理思想变迁的内涵。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成文制度上继承的是秦皇专制的遗产,在统治思想上继承的则是西周礼治的衣钵。中国传统的制度形成路径是“因俗以成礼”,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在逻辑是天命、民意和道德的镶嵌,管理思想的基本人性假设是性与情的统一,由此而形成礼与乐的配套,在管理方法上的准则是中庸。所有这些,都可从周礼中追溯到源头。 周公和周礼—“文质彬彬”的礼治时代 说起周礼,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周礼,是指西周时期的一整套社会制度,而不仅仅是《周礼》这本古籍。作为古籍,记载西周礼治的文献主要收录于《尚书》,而阐述官制的《周礼》一书要晚得多。学界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有争论,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周礼》一书成书于战国晚期,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周礼》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配合王莽篡汉而编造的伪书。
杜丽娘与柳梦梅“同梦”的象征意义
作者:张丽红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潜意识  象征意义  牡丹亭  阿尼姆斯原型  阿尼玛原型  投射  集体无意识  花园 
描述:《牡丹亭》以其独有的梦幻性形式投射人类的潜意识愿望,它承载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内涵,从而使其成为千古奇书。构成《牡丹亭》梦幻形式的核心情节是杜丽娘、柳梦梅的梦:为什么两个素昧平生之人会出现在对方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作者:杜奋嘉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审美心理效应  异质环境  环境与人  宝玉  秦可卿  林黛玉  曹雪芹  潜意识  《牡丹亭》 
描述: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愉悦的宙美心理效应。但作为《红楼梦》环境艺术成就的最...
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
作者:张丽红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潜意识  牡丹亭  杜丽娘  梦幻性  戏剧形式  柳梦梅  爱情故事  戏剧情节  形式表现  愿望满足 
描述:剧。然而,若干年来,《牡丹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奇”的重复上,而对于《牡丹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形式的戏剧和这种形式的戏剧表现
杜丽娘的潜意识——与祝教授谈《牡丹亭》
作者:于乐庆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潜意识  牡丹亭  汤显祖  情感意识  封建礼教  离魂  隐意识  理性  曲词 
描述:个人正在编写《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他担任《秋湖戏妻》、《倩女离魂》、《桃花人面》、《比目鱼》和《牡丹亭》的“批评”工作。突然,他把话题一下转到《牡丹亭》上:“你给学生讲过意识和潜意识哲学课
修辞中自我意识的控制
作者:迟万昌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自居作用  “修辞立其诚”  修辞格  王安石诗  潜意识  象征意义  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  前意识 
描述:不会有今天这样奇丽斑澜的色彩,令人陶醉的美感。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修辞的印象只是形式与内容的机械统一,似乎修辞仅仅是内容需要而出现的表达形式,对其产生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就显得朦朦胧胧,有一层轻轻的薄纱掩盖着,大有“尤把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说的陌生的一面吧! 为了去认识修辞这陌生的一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所熟悉的一面,看看前人给修辞下的定义是不无益处的。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这一定义强调了修辞的“调整语辞”的功用,使我们看不到修辞与“调整语辞”之面的内在联系,那层薄纱又在起作用了。显然这一定义是受《易经》的影响得来的,并没有全部揭示修辞的内涵,而是部分的,有限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用“一种努力”来给修辞下定义,概念模糊,不足以表达?
旧诗新解(二)
作者:王富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心情  自我意识  李贺诗歌  欲望  潜意识  新解  意象群  黄金台  雁门 
描述:,瞬息而变,方见愁云凝密有似霖雨欲来,俄而裂开数尺,日光透露矣。此象何岁无之?何处无之?”(《李贺诗歌集注》)王安石与王琦的一批一辩,当然是不同的,但他们
浅谈晏几道词对梦的描写
作者:房日晰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词  描写  三国演义  潜意识  小山词  古代文学作品  汉代哲学  汤显祖  红楼梦  心理状态 
描述:名作品。
戏曲的潜意识与梦思维
作者:周明  来源:艺海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潜意识  杜丽娘  古典戏曲  汤显祖  文化心理  牡丹亭  思维  性道德  性意识  戏曲艺术 
描述:戏曲的潜意识与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