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同株异色并为奇葩——略论晏欧词之异同
作者:潘婷婷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俊秀  情深  意象 
描述:晏殊与欧阳修共同将宋词导向雅化,尤其是欧词,因为更符合词主抒情的特质而对后世词人影响较大.
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
作者:诸葛忆兵  来源:书品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宋代    晏殊  《全宋词》 
描述: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
从“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字说起
作者:陈未鹏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花  “月”  《青箱杂记》  晏殊  池塘 
描述:,景中有情,可谓千古名句。然而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明徐《徐氏笔精》卷三“溶溶雨”条言:“世传晏元献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为警句,然‘溶溶’,水流貌;月不得名‘溶溶’。予尝病之。近阅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梨花院落溶溶雨’始知‘月’者,后人改之。‘雨’字自妙。”也就是说,徐氏认为,“溶溶”两字不能和“月”字搭配,和“雨”搭配方称。世之所以传“雨”为“月”者,是后人改作的结果。有趣的是,今查吴处厚《青箱杂记》的各种版本,如稗海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并无“月”改“雨”之记录。晏殊别集的情况又当如何?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及李氏宜秋馆《宋人集》本《元献遗文》,均为“月”字。笔者再翻查宋代各笔记小说、诗话、词话,并无“梨花院落溶溶月”当为“溶溶雨”的记载。那么,徐氏所言,竟无根据了?其实不然。金代的王若虚在其《滹南集...
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看其诗的词化:兼论晏殊诗词
作者:彭娟  来源:新闻天地(论文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无题诗  诗的词化  “水远山长  音书难达”意象 
描述:表现突出。本文试图通过赏析这首诗浅析这一现象,并阐述水远山长、音书难达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义。
宋代临川晏氏考略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江西临川  晏殊  家族  宗族制度 
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社会风气发生了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爵的转变,这影响了封建宗族制度的发展.本文以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盛衰为个案,揭示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宋代“帖子词”始作及作者身份考论
作者:张晓红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帖子词  夏竦  晏殊  王曾  翰林学士 
描述:》写于天禧二年(1018)端午前,当时的身份为左正言、直史馆,升王府记室参军。由此可见早期帖子词并非为翰林学士所作。
美麗而不哀愁-試論晏、歐、蘇詞中的理性思致
作者:張麗珠  来源:國文學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歐陽修  蘇軾  空閨圖像  理趣 
描述:學手法,以融合古今文學的視角,來對若干詞作進行賞析。全文主要透過對晏殊、歐陽修、蘇軾的幾首詞作分析,試圖在幽微曲折的婉約美好詞情之外,抉發其進退有節的理性思考面,以闡明詞之為體,在綢繆宛轉的藝術風貌之外,其所能夠達到的感性與理性和諧,也即「情中有思」、「美麗而不哀愁」的兼具美麗與理性高度。文中並選擇一組做為比較的對照組,以說明詞中的理性思致,能夠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理性圓融,正是使詞情不致往而不返地陷溺在愁苦中,能夠跨越包括詞人揣摩女性心理與詞人自我書寫在內的、傳統「自憐」模式之內在質素。
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差异
作者:张幼良  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风格  春意象  秋意象 
描述:晏殊词与欧阳修词虽然总的看来词风相似,但实际上同中有异。两人在词中对秋意象和春意象分别有着不同的偏好,从这种不同的偏好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词风的差异。首先,晏殊词比欧阳修词更具悲凉意蕴;其次,晏殊词比欧阳修词更多文士气质;再次,晏殊词偏于老年感慨,欧阳修词更具少年心态。
千古佳句一字谜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佳句  字谜  《浣溪沙》  北宋词人  晏殊 
描述:,从扬州路过时,听说江都尉王琪诗才不凡,便让人请王琪过来相见。把酒倾谈之间,晏殊面对眼前的晚春景色,不觉又忆起去年未完的《浣溪沙》来,便对王琪说:“去年老夫游西湖,偶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句,却一直未得下句,今日重见此景,何不以好句相续呢?” 在晏殊沉思之际,王琪起身拱手答道:“何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罢,立即拍手称妙,便把这一句写入了他的词中。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传为千古佳句。晏殊与王琪联句之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便以“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一个谜面,打一字,此谜甚妙。 归来的燕子,即昔日之鸟,谜底就是一个“鹊”字。
真才实学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品牌与防伪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人生哲理  生活态度  人生观  处世原则 
描述: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