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
作者:彭启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诠释学  宋明理学  知识论诠释学  实践论诠释学 
描述: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彭永捷  宋明理学  哲学研究  比较研究 
描述:《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唯情”的困惑——论汤显祖文学观的内在矛盾及成因
作者:左其福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情  宋明理学  非情  三教并立  晚明心学 
描述:“情”是汤显祖文学观的核心范畴,“唯情”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制约,其文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如情与理的矛盾,“唯情”与非情的矛盾,而这一点往往为学者们所忽视。
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作者:刘爱敏  来源: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学  宋明理学  陆九渊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描述: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此陆非彼陆
作者:陈军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历史》  陆九渊  人教版  发明人  教材 
描述: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资料回放》说:“鹩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来之教人为支离
《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人物考辨
作者:赵文会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史  黄宗羲  明儒学案  宋明理学  考辨  罗汝芳 
描述:有学者认为《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中邓先生指邓以
王阳明之前儒家“良知”心性学说的历史考察:从孟子到陆象山
作者:杨庆杰  来源:太平洋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子  孟子  陆象山  陆象山  王阳明  王阳明  儒家  儒家  良知  良知  心性学说  心性学说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描述: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大乘佛学的佛性论—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阳明学与朱子学关系新探
作者:陈声柏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朱子学  阳明学  格物致知之旨  《传习录》  思想形成  “格物致知”  陆象山  宋明理学  龙场悟道 
描述:熹“格物致和”思想的比较,以企置其于王
战后日本阳明学撮要——宋明理学研究新成就之二
作者:华国学  来源:日本学论坛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阳明学  王阳明  李卓吾  近代性  王龙溪  理学研究  陆象山  宋明理学  朱子学  合理主义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阳明学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就,这里仅就四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一、战后日本关于阳明学研究的一般状况;二、关于《阳明学大系》的出版;三、所谓“近代性”的争论;四、目前阳明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动向。
杜维明 再谈东亚认同
作者:观河 樊竟成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维明  东亚  李退溪  儒家之道  牟宗三  宋明理学  中国文化  陆象山  燕京大学  新儒家 
描述:所不同。如果,以中美文化交流为观察背景,以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为文化记忆,以为儒家探寻现代阐释为前提,那么,杜维明先生应该是最合适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