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海楼简介
-
作者:潘知山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海楼 县城 藏书楼 文物保护单位 孙衣言 浙江省 太平天国革命 占地面积 孙诒让 王应麟
-
描述:《玉海》一书,因用“玉海”以名斯楼,取其“为世宝贵而又无所不备”之意。
-
我校古籍研究所整理出版孙诒让遗著
-
作者:林加力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籍研究 孙诒让 刊行者 黄以周 训诂学家 晚清 遗著 集大成者 章炳麟 周礼
-
描述:《札迻》、《契文举例》、《名原》、《古籀余论》、《古籀拾遗》、《周礼政要》、《籀廎述林》、《温州经籍志》、《大戴礼记斠补》、《周书斠补》、《尚书骈枝》、《九旗古谊述》等多种;未刊行者,或已经着手而未成者,也有十多种。我校古籍研究所鉴于孙氏《玉海楼》藏书,以及孙氏手批、手校各书(包括
-
一代学人孙诒让
-
作者:杨渭生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玉海楼 章太炎 《周礼》 甲骨文 《契文举例》 《十三经注疏》 大学图书馆 古文字学 学术研究
-
描述:一代学人孙诒让杨渭生孙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温州瑞安人①。他是清代晚期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朴学大师。其治学范围之广,致力之深,成就之大,在有清一代学者中是罕见的。他为经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历史学的杰出学者,同时又是著名...
-
跟周予老学经学
-
作者:胡奇光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小学” 古文经学 孙诒让 今文经学 孔子 《鲁论》 《易》 梁启超 打不倒
-
描述:跟周予老学经学胡奇光细想起来,周予同(1898──1981)先生生前对我的教导,是记载在我生命册上最可珍贵的一页。说来也巧,我与他是同乡人:他出生在浙江瑞安,我的祖籍在永嘉,永嘉和瑞安都属于温州地区。1962年,我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导师吴文棋...
-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八)
-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源》 《周礼正义》 疏误 例析 三礼 孙诒让 郑玄注 析言 授职 公牛
-
描述:析言之,"享牛"、"求牛"当有所区别。郑
-
论经学之训诂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学 《周礼》 儒家经典 训诂 《周礼正义》 训释 孙诒让 郑玄注 《禹贡》 《尚书正义》
-
描述:论经学之训诂崔大华顾炎武在《述古》诗中咏道:“六艺之所传,训诂为之祖”(《顾亭林诗文全集》卷四)。可以说,传统经学最明显的学术特色就是训诂。就训诂的现代的语言学意义上界定来说,“训诂”是“以语言解释语言”。①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学之“训诂”,意义比较宽泛...
-
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图学思想 《周礼正义》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科学 孙诒让 画法几何学 周代社会 战国时期
-
描述: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刘克明胡显章人类在认识并改造世界时,图或图象、图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与语言、文字、公式一样起着信息传递的功效。人们经常用绘制在平面上的图形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和运动的变化。研究图或图样基本理论和绘制技术的图学,是一...
-
论孙诒让
-
作者:徐和雍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学术成就 清王朝 清政府 瑞安 周礼 新式学堂 汉学家 学术研究 康有为
-
描述:学者和同志们指正。
-
“廪人”别解
-
作者:裘锡圭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摹本 新释 别解 供参考 《周礼》 孙诒让 文物 郑玄注 天官 工匠
-
描述: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
-
纪念孙诒让学术讨论会在瑞安市举行
-
作者:如元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瑞安市 孙诒让 周礼 墨子 故乡 纪念 学术思想 温州师范学院 治学道路
-
描述:路,孙氏在古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孙氏的教育思想、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学勤教授以《周礼·秋官·司厉》等条目与睡虎地出土竹简秦律的关系为例,认为《周礼》虽不必即是孙氏所说的“周公致太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