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邓友梅谈老舍
-
作者:傅光明 来源:纵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友梅 老舍先生 作家 丁玲 《正红旗下》 《茶馆》 文联 刘绍棠 作品 政治热情
-
描述: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
清新质朴的乡土文学(评刘绍棠近年来中篇小说的民族风格)
-
作者:李守鹏 来源: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民族风格 中篇小说创作 乡土文学 北运河 作品 一丈青 民族性格 三十年代 地方色彩
-
描述: 刘绍棠近年来发表的以《蒲柳人家》为代表的一组中篇小说(包括《瓜棚柳巷》、《花街》、《草莽》)等,以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舒缓婉转的抒情笔调,隽永含蓄的诗的韵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目。这些作品呈现出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给百花盛开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使人为之一爽。
-
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逝世三周年祭
-
作者:郑恩波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家 乡土文学 刘绍棠 故乡 排练 山村 元旦 辽东 逝世 互助
-
描述:1952年,我在故乡辽东省(今辽宁省之一部分)盖平县(今盖州市)的一个很小的山村里读高小五年级。元旦过后,学校为了宣传婚姻法和互助合作,组织了业余文工团,正积极紧张地排练歌剧《强扭的瓜不甜》(根据著名作家谷峪的同名小说改编)和《互助》。我在
-
石韫玉而山辉——刘绍棠的成功之路
-
作者:栾保俊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7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社会主义 作家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学创作 作品 中篇小说 大众文学 长篇小说 北运河
-
描述:石韫玉而山辉———刘绍棠的成功之路栾保俊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从13岁(1949年)发表处女作,到目前的40多年时间里,出版、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还有数百篇散文和政论文章,约700万字。他的小说不仅在...
-
蜕变——与张宝玺对话
-
作者:刘进元 武怀义 来源:英才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蜕变 刘绍棠 通州区 大运河 农村 写作 文学作品 官场 作家 副书记
-
描述:没有认真地采访过他,只是把和他的一些聊天儿内容整理成对话。
-
他永远活在读者心中——悼刘绍棠
-
作者:刘重来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社会主义 十七年 右派分子 读者 人民日报 中国作家 作品 批判 运河
-
描述:不禁潸然泪下。几十年的往事,如烟云般从心中升起.还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刘绍棠的大名,知
-
《蒲柳人家》及刘绍棠小说的民族化、乡土化特点
-
作者:徐文海 来源: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汉文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文学 一丈青 作品 小说创作 创作风格 描写 农民 乡土气息 风土人情
-
描述:在刘绍棠的诸多小说创作中,《蒲柳人家》是代表作品。在所表现的情调、塑造的人物、情节的结构、语言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蒲柳人家》都体现了民族气派和乡土气息。他的创作实现了他要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创作主张,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日益深远。
-
漫评《蒲柳人家》
-
作者:唐挚 来源: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柳 漫评 精神荒原 刘绍棠 运河 航道 茂草 瓜田 乡亲 河滩
-
描述:又给我们送来了《蒲柳人家》。
-
最后一次访著名作家刘绍棠
-
作者:李培禹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散文随笔集 中年作家 乡土文学 副主席 长篇小说 北京市 足球运动的发展 人大常委 拼搏精神
-
描述:中国文学和写作事业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给热爱你的作品的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了太重的悲凉……一年前,我刚刚调到《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工作,绍棠学长曾抱病约我长谈,给了这本刊物很多关注和支持。今年本刊第一期,他的大作《中国人点头才算数》刚发出不久,我们还等着他的新作,然而,他却匆匆离我们而去了…… 欲哭无泪,谨以此文,送敬爱的绍棠学长远行!
-
"百年树人塑灵魂"--访著名作家刘绍棠
-
作者:袁士良 来源:北京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百年树人 作家 中小学教育 《北京青年报》 北京二中 教育工作者 关心教育 艰苦奋斗精神 教育思想和方法
-
描述:“百年树人塑灵魂”──访著名作家刘绍棠袁士良四月十三日下午,我敲开“蝈笼斋”门,访问堪称热心教育事业的朋友、著名作家刘绍棠。“蝈笼斋”东墙挂着竖幅:“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署名“炳森”;西墙镶嵌扁额:“人民作家,光耀乡土”,落款“通县人民政府”。两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