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5)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4)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2(4)
2011(5)
2009(3)
2007(5)
2004(3)
2000(2)
1998(3)
1997(2)
1993(3)
1990(2)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4)
江西教育(3)
江西社会科学(2)
其它(2)
徽州社会科学(1)
湖北招生考试(1)
贵阳文史(1)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1)
戏文(1)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1)
宗文书院在鹅湖
作者:方彦寿  来源:文献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  鹅湖  铅山县  江东  江西  象山  陆九渊  吕祖谦  理学家  朱熹 
描述: "宗文书院在铅山县鹅湖寺,淳祐庚戌(1250年)江东提刑蔡杭建,奏请于朝,御书今额。盖文公朱先生、象山陆先生曾讲辨于此。"(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八)则宗文书院实即鹅湖书院,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淳熙
晏殊《光禄寺丞仲容公墓志》一文的发现及其价值
作者:谢先模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墓志  秘书省  校书郎  圣人  书院  金陵  晏殊  新发现  仁者  族谱 
描述:风,蔚成仁者之富。又且购求坟史,开辟黉官,集矩步之方成,劝青衿之日就。翕然芳润,施及遐迩。于时黾洛艰难,金陵割据。君始就列鼎之养,用慰高堂之欢。蹑(?)上书,叩阍获见。释褐卿士,峨冠儒流。既而中国归乎圣人,戈矛殄乎多垒。黄旗夕卷,青盖西还。君眷恋庭闱,退居里(?)。雍熙中,诏下本郡,旌其门闾。而
吴澄年谱
作者:路剑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史事  年谱  许衡  虞集  抚州  书院  临川  刘秉忠  江南 
描述:钜夫《雪楼集》、赵盂頫《松雪斋集》和有关方志中关于吴澄行事及时代背景的材料编成。
明代史学家饶秉鉴行迹
作者:姚澄清 张天岳  来源:江西历史文物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史学  行迹  广昌县  书院  成化  碑刻  榜眼  石窟  太守  贡茶 
描述:田园生活的情趣。
读《宋代教育》
作者:何忠礼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三舍法”  学校  升级制  书院  教职员  陆九渊  近代教育  史料 
描述:代教育的鼎盛时期,从制度上对它作了若干研究,却没有发现其中所包涵的新气象.并完全割断了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尤其是宋代教育的有机联系,这样便不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宋代教育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袁征同志所撰之《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正确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在宋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的新看法,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周到的分析,通俗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揭示了宋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全貌,探讨了它的优良传统和沉疴痼疾,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博于百家 术精于实践——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评述
作者:段光堂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书院  江西  方论  博采  建康  陈自明  方书  医疗实践  妇产科 
描述:诊脉要诀》1卷。
宋明时期江西人才盛况及其原因探讨
作者:崔正德 曹国庆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  书院  发展史  王安石  杰出人物  朱熹  周必大  军事  科举  欧阳修 
描述: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本文拟就宋明时期江西人才兴盛之状况及其原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千年城池
作者:赵柏田  来源:西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张苍水  王安石  天一阁  全祖望  浙东学派  书院  二十年  万斯同  藏书楼 
描述:,奇怪它能一直保持至今。有时行经楼
朱熹与“鹅湖之会”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鹅湖  朱熹  铅山县  学术争论  书院  南平市区  吕祖谦  中国学术思想史  福建 
描述:山下,后人称此院为"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初,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陆九渊及其季兄陆九龄在鹅湖寺举行了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张载生前,以及张载身后
作者:灏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载  关学  横渠  太虚即气  关中学派  王安石变法  书院  陕西  中国古代  影响深远 
描述: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字子原,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先生,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是中国古代以气为本原的宇宙理论的系统化和哲学化。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后编入《张子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