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1(1)
2004(1)
2002(2)
按来源分组
中学语文教学(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1)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闺塾》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闺塾》  《牡丹亭·闺塾》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闺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在忠实原作意味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原作的神韵。
怎一个“闹”字了得——谈《牡丹亭·闺塾》的喜剧氛围
作者:何铭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闺塾》  喜剧氛围  语文教学  中学  阅读指导 
描述:怎一个“闹”字了得——谈《牡丹亭·闺塾》的喜剧氛围
尴尬人逢尴尬事——《牡丹亭·闺塾》中的陈最良
作者:戴元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闺塾》  陈最良  汤显祖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描述:在《闺塾》这出戏中,汤显祖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因为在作者眼里“陈最良也不是什么‘坏人’,但他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
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
作者:石群英 曹勇军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个性  汤显祖  戏曲史  《牡丹亭·闺塾》  备课札记  语文教学  中学 
描述: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