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苏轼与理学之争
-
作者:金诤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圣人之道 程颐 理学家 人情人欲 人性论 王安石变法 反理学 孟子 人为本
-
描述:性气
-
得一士足矣?
-
作者:金诤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功利主义 人才观 市场营销 文化知识 “从政热” 人的发展 一届三中全会 能力才干
-
描述:得一士足矣?金诤《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礼贤下士,秦王软禁了孟尝君一行,不放他们回国。孟尝君门下一个善于“狗盗”的门客便从狗洞钻进秦王府库,偷出白狐裘转送宠姬,于是宠姬当晚便向秦王耳朵边吹了一夜枕头风,第二天秦王果然释放了孟尝君。...
-
苏轼散文编年、辨伪拾补
-
作者:金诤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苏轼散文 王安石变法 苏武 海南岛 诗赋 熙宁 桑弘羊 科举 向太后
-
描述:苏轼散文编年、辨伪拾补
-
宋诗与陶杜
-
作者:金诤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学史 朱自清 代表性 杜甫 苏轼 日常生活 王安石 黄庭坚 杜诗
-
描述:一 朱自清先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日常生活的诗——序肖望卿<陶渊明批评>》)有趣的是,三家之中,苏轼是宋人,而陶、杜两家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的确立也都是在宋代,而且对他们的最具代表性的评价,也都出自苏轼之口,“吾
-
从“洛蜀之争”看文、道之争
-
作者:金诤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家 洛蜀党争 王安石 纪事本末 圣人之道 学术界 朱熹 四川 士大夫 司马光
-
描述:界对于程、苏之争甚少关注。但是,苏轼反对理学家程颐,同他作为文学家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如何看待“人情”,同样也是
-
文道与人才
-
作者:金诤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道 苏轼 道学家 科举制度 诗赋取士 人才 变革 司马光 士大夫
-
描述:案提交朝廷讨论之时,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对之皆无异辞。①在这场表现为政见的“文道之争”中,站在对立面上的是苏轼。他的《议学校贡举状》是当时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奏状。苏轼针对变革“重道轻文”的思想,尖锐地质问道:“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