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1994
(1)
1987
(2)
按来源分组
学术研究
(1)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圣人
孔子义利观
首页
>
根据【作者:罗国杰】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陆九渊伦理思想新探
作者:
罗国杰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伦理思想
陆九渊
朱熹
伦理学
陆象山
“心”
圣人
发明本心
良心
道德品质
描述:
所使用这些概念、命题的本来的意义。
陆九渊伦理思想新探
作者:
罗国杰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九渊伦理思想新探
关于孔子义利观的一点思考─—兼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者:
罗国杰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义利观
陆九渊
道德评价
陆象山
义利思想
变化气质
和而不同
评价的标准
《论语》
有道德的人
描述:
成”,反对目光短浅而提倡深谋远虑。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土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说明孔子对于合乎“义”的富和利,不但不反对,而且还要努力去获取它(今人唐钦,将“执鞭之上”译为当前的司机,有启发意义)。至于有关老百姓的利益,孔子明确提出,应尽量设法满足,他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就是说,要就着老百姓能得到利益的地方,使他们获得利益。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就是说,如果一切只依照利的要求来行事,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总之,在义利的关系上,孔子并不反对“利”,也不卑视“利”和轻践“利”,他的根本思想是不能“唯利是图”和“见利忘义”,认为在“取”和“得”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是否符合“义”。在讨论孔子的义利思想时,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究竟应当作何解释,成为理解孔子义利思想的一个关键。在很长一...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