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
作者:王燕飞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
从传播学角度看青春版《牡丹亭》
-
作者:王燕飞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学 传播媒介 传统戏曲 策划制作 美籍华人 载体形式 轰动效应
-
描述:其实在青春版《牡丹亭》被策划制作之前,国内外已经先后有几出引人注意的《牡丹亭》的改编演出,其中包括美籍华人陈士争导演的全本《牡丹亭》。但这几出《牡丹亭》并不以传播昆曲为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