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己致思 自作主宰:论陆九渊的为学风格
-
作者:王法贵 王佩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为学 风格
-
描述:陆九渊之为学形式,主要是指从师亲友、读书考古、学问思辨等方面。其为学主张主要有: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必信;书不可束之不观,亦不可泛观;亲师友而不泛从师友。这些主张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陆九渊的为学风格:切己致思、自作主宰。
-
陆九渊的直谏与躬行
-
作者:王法贵 王佩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直谏 躬行 荆门之政
-
描述:陆九渊毕生以正人心为已任。他中年以敕局删定官身份直谏孝宗,批评朝政,议论君心之非,提出解救时弊的设想与期望;后创办象山精舍,又为政荆门,以正人心为先,努力实践自已的社会政治思想,终因过劳而卒于任所。陆九渊的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
-
论陆九渊的“立心”理念及其不用学规的教育实践
-
作者:王佩 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学规 教育实践 教育理念
-
描述:陆九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授徒,并创办了著名的"槐堂书屋"和"象山精舍"。其办学虽一直"未尝立学规",而始终以"立心"为"根本",但它却吸引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给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陆九渊家庭关系探微
-
作者:王佩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弟兄关系 夫妻关系
-
描述:陆九渊家庭,是一个“食指以千数”的宗法大家庭.其“兄友弟恭”、“夫义妻顺”的典型事例,是当时社会伦理规范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陆氏家庭长期注重礼义教化的产物.朝廷夸奖、旌表陆氏家庭,主要基于陆九渊、陆九龄对理学的重要贡献,其目的在于强化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
-
论陆象山“心学”教育思想
-
作者:王法贵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辨志 辨志 立心 立心 做人 做人
-
描述:陆象山作为一个学派开创者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及其所彰显的理论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他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辨志"为先导,以"立心"为根本,以"做人"为归宿,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其心学的个性,以及他为人为师的风格。
-
陆九渊的医国之论与荆门之政
-
作者:王法贵 来源:理论月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荆门之政 四物汤 经济文化建设 政治危机 政治思想 讲经台 学术思想 正人心 士大夫
-
描述:一派哲学,是一种人生的导航。儒学教人积极入世,老庄诱人避居山野,儒家劝人遁入空门。作为儒学断代称谓的理学构成之一———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强敌环伺的严峻形势下,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人的自我意识感和历史使命感,启迪人们以...
-
亦敌亦友两心知——朱、陆交往叙考
-
作者:王法贵 来源:滁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交往
-
描述: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30年(1162-1192),在理学上互为论敌,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两位大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洞悉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特作叙考。
-
诤友论敌两相知——朱、陆交往叙考
-
作者:王法贵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论敌 诤友
-
描述: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三十年 ,在理学界互为论敌 ,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学术之争和君子之交这两重关系 ?两位先儒的确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美谈佳话 ,为后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长久研究的课题。为理清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 ,特作叙考
-
陆九渊、吕祖谦关系探微
-
作者:王法贵 来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吕祖谦 关系
-
描述:在理学阵营中,如果没有吕祖谦,陆九渊恐将难以异军突起,依此类推,在南宋思想界,若失一吕祖谦,失一陆九渊,局面恐将全变。陆吕之交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那种珍重友谊、更珍重道义原则的文化性格。陆吕理论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激扬人的主体意识,典型地抽象发展了人所独具的自觉能动性。
-
《宋知荆门军陆象山上元代醮讲义》碑考述:兼议陆九渊之心学福
-
作者:王法贵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陆九渊 荆门 荆门 讲义 讲义
-
描述: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