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葛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诗派  葛立方  学杜  《韵语阳秋》  杜诗  苏轼  杜甫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艺术技巧 
描述:葛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杨胜宽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所著诗话《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尽管从宋人赵与时《宾退录》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出了不少葛氏谈诗的舛误,但在葛氏本人,撰述此书的态度却...
苏轼与司马光的役法之争
作者:杨胜宽  来源:三峡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免役法  苏轼  苏拭  王安石新法  熙宁变法  差役法  起居舍人  熙丰变法  政治见解 
描述:辈、职务、地位的差异,司马光对苏有较多的赏识、提携,苏轼对司马光却主要是尊重、感戴。随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熙丰变法难以维持;更随着宋神宗之逝,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司马光入朝为相,秉承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的意图,改罢新法“如救焚拯溺”。(《宋史·司马光传》)在废弃免役法的问题上,苏轼与之发生了激烈争论,并因此种下了受新旧两派势力夹击的人生祸患。
“乌台诗案”前后的苏轼
作者:杨胜宽  来源:宜宾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二十年  王安石  宋神宗  合理建议  徐州  人生态度  政治斗争  湖州 
描述: 宋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二年(1077——1079),苏轼先后被差任徐州和湖州的知州。在此期间,其讥讽新法的诗文视杭、密时期已大为减少。即使表达对新法及其推行者的不满,批评锋芒已大为收敛,时常流露出无力逆挽的莫可如何之心情;而其合理建议不被重视的牢骚,对二十年仕途经历
苏轼利民思想刍议
作者:杨胜宽  来源: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统治者  苏轼  王安石变法  苏拭  民本思想  利益分配  《周易正义》  司马光  社会理想  民不堪命 
描述:不管百姓死活,一味掠夺聚敛财富,老百姓无以聊生,必然走上反抗之路。故《尚书·蔡仲之命》有言:“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因此,历代明智的统治者。不得不适当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以显示其“德政”,善于“养民”。(《尚书·大禹谟》:“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无论重民还是以民为本,取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利益如何分配。自然,自有阶级社会始,统治者总想从被统治者那里攫取更多的财富供其享乐,但恰恰因为顾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古
从郭沫若评价王安石说开去
作者:杨胜宽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郭沫若  《明妃曲》  以人民为本位  历史人物  人民本位  阶级分析  人生失意  司马光  阶级意识 
描述:从郭沫若评价王安石说开去杨胜宽在郭沫若为之翻案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武则天、李白、杜甫、李岩都曾引起过强烈反响,甚至经久不息的争议,唯独王安石成为一个有趣的例外。1946到1947年,郭沫若开讲座、写文章,比较集中地谈论王安石。在众多的翻案历史人物中,...
杜甫的文学事业与文学理想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文学事业  文学理想  《戏为六绝句》  穷年忧黎元  杜诗  文学思潮  转益多师  王安石  政治理想 
描述:诗人杜甫生当唐之盛时,耳闻目睹过开元全盛之世,伴随着盛世之梦而与生俱长的,是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保留下来的最早一首杜诗《望岳》,末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隐然显出当年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心壮志①。那正是开元末年满怀壮心的年轻杜甫的...
宋代蜀人论杜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苏轼  代蜀  艺术成就  文艺思想  蜀学  王安石  人论  魏了翁 
描述:宋代蜀人论杜杨胜宽安史之乱进入第五个年头(759),杜甫辗转来到四川,先后在成都、两川各地及夔州寓居转徙达八年多,留下的诗作近950首,占其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二。诗人的成就不仅反映在创作数量上的丰收,更重要的是,四川创作期是杜诗由初步成熟走向艺术峰颠的...
陈善论杜:重韵与重格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陶渊明  欧阳修  诗学观念  自然天成  王安石  艺术风格  重韵  诗歌理论  宋代士人 
描述:陈善论杜:重韵与重格
南宋杜学片论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杜诗研究  王安石  人格价值  李纲  《渭南文集》  穷而后工  文天祥  政治家  四家诗 
描述:南宋杜学片论杨胜宽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受到重视与尊崇,从中唐韩愈的著名论点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杨亿标榜"西昆",却不喜杜甫,至讥之为"村夫子";欧阳修因性分所近而扬李抑杜,也致疑于后世。这虽然只是某一位作家的个人喜恶,似乎不足为怪,但把类似...
欧苏相合于“道”
作者:杨胜宽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苏轼  欧苏  王安石  文集  韩愈  东坡  诗文革新运动  居士  阳文 
描述:多士方(讠华),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苏轼文集)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