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汤显祖
-
作者:李恒义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想本质、他对“天理”、“人欲”的态度,“汤沈之争”、他的诗文创作及至对于“四梦”的研究,都还存在着或夸张、或误解、或片面等倾向而不能尽如人意。有鉴于此,笔者把汤显祖确定为研究对象,打算论述如下问题:一、生活道路;二、哲学思想;三、重话汤沈之争;四、“临川四梦”总论;五、诗文创作。在汤显祖的生活道路问题上,前人对材料的搜罗已相当丰富,对他生平的叙述也大致不差,但也还存在对他的生平人际交往判断不准确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研究汤显祖的生活道路时,头版考虑他的交游,在考订他的经历时,注重考察他的人际关系,看与他接触的人们对他的生活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其中,又着重研究了他生平中的一个谜团,即:与张居正的关系。这是因为,前人众口一词说张居正阻滞了他的科举仕进之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之相关系,说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极大地影响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导致了终生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也只是揣测之辞,不能成立。所以文中列专章进行论证:汤显祖屡次落第确实对他世界观和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原因在于科举制度和汤显祖本人,与张居正没有关系。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在宇宙观方面,汤显祖持传统的“《易》始于一”的宇宙生成说和天人合一理论。但对汉儒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感应”学说,对“象数之学”则作了批判和否定。因为前者属于谶纬神学,后者流于荒唐预测。在面对宇宙自然和阴阳五行等客观规律时,汤显祖的态度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他主张能动地认识、掌握客观自然规律,这使他敢于憧景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另一方面,他却主张“浸推浸移”,“不使其心,不作其机,密而用之,潜而迁之”,最后导致了他以韬晦的态度看待社会人生。其二、在人性论上,汤显祖继承了孔孟之首和宋明理学的遗产,持传统的“性善说”。在人性修养上,认为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性回复到纯然至善状态。重要的规范是让人能“率性、养气、尽心、知天、见性、知止、定静、立诚、集义”等等。从人性修养的目的出发,汤显祖主张“贵生”,而这一“贵生”与杨朱、告子的“重已、本生”等观念又有本质不同。在人性修养的方法上,汤显祖批判继承了理学家的“主静”说,主张既静又动,动静结合。怎样才能完成人性修养的任务呢?汤显祖接受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说与李贽的“童心说”,认为应当“性乎天机,情乎物际”。它对汤显祖的文艺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其三、汤显祖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情”、“理”关系问题。它本属于人性理论的范畴,但由于它是汤显的“情至”文学理论和言情文学作品的哲学根源,故列专节予以讨论。传统的看法认为汤显祖是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但这并非汤显祖的本意。他的阶级立场、时代使命等等,注定他不可能是“天理”的反对者,相反,从他的宇宙自然观和人性理论方面看,他还是“存天理”的呐喊人。所谓的“人欲”,即人的自然情欲、需求、欲望。汤显祖认为,它有善恶之分,其恶者固然与“天理”不协和,但其善者包括个人私情、生死恋情等等却是出自人的“天命之性”,它应当是“天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天理”、“人欲”并不矛盾。如果硬怀地把二者对立起来,等于部分地否定了“天理”赖以建立的基础。汤显祖主张“存天理,倡人欲”,当然,这“人欲”有它的规定性,即“欲之善者”。汤显祖的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可以在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那里找到答案。对“人欲”、“情”的哲学肯定,极大影响了他的做“有情”之人,写“言情”文字的文学观点。依汤显祖的“情”、“理”观去观照他的创作,我们就会避免许多矛盾,在不削弱思想意义的前提下对他的作品作出合理的解释。第三章是对“汤沈之争”说法的重新检计。我们津津乐道于“汤沈之争”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所谓的“争”实际是不存在的。同时,胶着地谈论“之争”也并无多大意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明辩二人戏曲理论的不同,论证这种不同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以及对当时戏曲的繁荣各自所起的作用。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大致有:特征论;功能论;音律意趣论;情节结构论;演出论。沈璟的戏曲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音律论和本色说。对汤沈二人的比较品评始于王骥德和吕天成。二人的不同根源于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形神问题的探讨,他们的区别与苏轼、黄庭坚的不同有相似之处。汤显祖把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建立在当时思想解放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基础上,沈璟却未能做到这一点。人文艺美学的角度去评价汤沈,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从戏曲美学的观点去进行评价,后者不仅不比前者逊色,且还有比前者高明的地方。在“临川四梦论”里,笔者意在论述下列问题:一、尽管在《紫箫记》到《紫钗记》表现了作者炫耀才气、游戏笔墨的倾向,表现了作者由于创作目的不明确而流于狭义的“讥托”,但它在汤显祖戏曲创作的道路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认识到初作败笔,才会有后来《牡丹亭》的辉煌。二、按照汤显祖的原意,《牡丹亭》中的男女爱情是出于“天命之性”,所以无论怎样表现都值得歌颂;但这种爱情又不出“理”的范围,所以才有许多研究者认为的局限,诸如团圆结局等等。三、汤显祖认为,“情之恶者”由于与“理”相悖,所以终归于幻灭。《南柯记》、《邯郸记》描写的即是恶情。但作者以“梦”的动工来表达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却意味深长,它实际上是作者当时不断增长的出世思想与本质上不可能割舍的入世观念矛盾斗争的结果。四、艺术成就(以《牡丹亭》和《邯郸记》为主)。文学史上对汤显祖的论述多局限于戏曲,笔者拟对他的诗文创作也进行探讨弥补不足。一、其诗歌创作与前后“七子”以及浪漫主义创作思潮的关系及成就。二、其散文创作与唐宋派、公安派的承启关系和成就。总之,汤显祖在思想上秉承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他是尊从“天理”的,但他对“人欲”理解、对“情”的强调又使他超越了宋明理学而具有近代人性论的色彩,使他在“言情”的旗帜下为我们写了杰出的“临川四梦”,展现了美奂诗文的奇妙世界。以“四梦”为标志,汤显祖登上了古代戏曲创作的高峰,但他的人生道路却比较曲折,这里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曲折,使他成了曲坛巨匠,文学伟人。考虑到篇幅问题,这里仅提供第二、第三、第四章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