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
地方文献 (14)
按年份分组
2012(1)
2010(1)
2008(2)
2004(2)
2000(9)
1998(1)
1996(1)
1995(1)
1992(1)
1991(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11)
大舞台(4)
剧本(3)
当代戏剧(2)
上海戏剧(1)
同舟共进(1)
地图(1)
科技文萃(1)
戏剧文学(1)
戏剧丛刊(1)
《红楼》曲论
作者:郭启宏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牡丹亭》  审美需求  大观园  《红楼梦》  性格特征  文学性  寄生草 
描述:《红楼》曲论
刘绍棠与戏曲
作者:郭启宏  来源:新剧本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棠与戏曲
沁园春
作者:郭启宏  来源:剧本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存异  黄鹤  灯火  神农  佳篇  西陵  无限  肝胆 
描述:沁园春
双声叠韵臆想录
作者:郭启宏  来源:剧本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声叠韵  臆想  汤显祖  黄庭坚  古代文学  存在的真实  声韵之美  汉字  番荔枝  林檎 
描述:双声叠韵臆想录
毁稿、改稿及其它
作者:郭启宏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果戈理  王安石  《三国志》  曹操  《死魂灵》  《魏书》  《安娜·卡列尼娜》  《三国演义》  人类文明史  《本草纲目》 
描述:毁稿、改稿及其它
可怜几许文抄公
作者:郭启宏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曹操  王安石  记忆力  无名氏  张松  不满  战国  兵法  巴蜀 
描述:《三国演义》写了曹操与益州别驾张松的一段趣事。张先生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既丑且矮,却是巴蜀怪才,记忆力尤其惊人。他到许都,原为进献西川,因为不满曹操倨傲,便耍了个小聪明,把曹操新著兵法《孟德新书》浏览过后说成是战国无名氏作品,并且当场为曹操手下主簿杨修背
《原情》缘起
作者:郭启宏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案头剧  《牡丹亭》  汤显祖  八十年代中期  艺术规范  中国戏剧史  吴江派  缘起  小说  合律 
描述:—那是导演的事,而是不受规范束缚的自由想像与创造力。古人把“案头剧”排除在“场上之曲”以外,非也!既曰“剧”,便应符合“剧”的规律(倘不“合律”,何不去写诗歌或小说?),也便可以“被之弦管”,如何不是“场上之曲”?至于某些伪劣的劳什子文字,先是不能当“剧”,遑论“案头”、“场上”,自该另当别论!汤显祖的《牡丹亭》,正是张扬了“自由想像与创造力”的“剧”,吴江派沈璟们竞竞吹求于所谓“声韵”,未能暗淡汤显祖的光辉,《牡丹亭》终竟为中国戏剧史留下璀璨的一页!
声韵随想录
作者:郭启宏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声叠韵  声韵之美  汉字  汤显祖  书写符号  偏旁部首  汉语  大境界  夜郎  主体结构 
描述:翁对韵》,曾生发出朦胧的求索欲。为什么朝夕、寒暑、强弱、清浊、疏蜜、多少、先后、肥瘦、歌舞、词赋、声色、忧喜、勤懒等等对偶字恰好一平一仄?为什么双音或多音的词或词组,譬如晨
戏曲的宏观把握和审美评价
作者:郭汉城 章诒和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评价  戏曲  创作实践  戏剧艺术  作家  评价工作  剧目  观众  汤显祖  舞台 
描述: 戏曲的宏观把握和审美评价,都属于艺术的评价工作,而戏剧(戏曲)艺术的评价,则是作家与观众、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正确的评价,应该结合戏剧艺术的功能、特点,对具体剧目和某种舞台现象做出具体的分析。它是对戏剧的创作实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