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纵战士李浩佳:
【作者】 程玮坚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27
【版次】第D04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李浩佳老人小心翼翼地捧着奖章和各种证书 通讯员 庹进泉 摄
没有丰功伟绩,却不失战士豪情。李浩佳,1933年6月5日生于大朗高英村,1948年3月至1949年10月加入边纵游击队收税站。1955年重新入伍,1958年退伍。今年7月1日,78岁的老人接过“南粤七一纪念奖章”等荣誉,热泪盈眶。
10岁时他成为了放牛娃
李浩佳,今年78岁。日前记者走进老人十余平方的住宅,屋内的墙上挂着一排旧照片,有老人与战友们的合影,也有他的家庭照片,时光荏苒,照片均已褪色。屋内陈设简陋,桌子上放着一叠报纸,整个屋子看不到一件新家具,然而红砖地板却被抹得干干净净,尽显老人的朴实本色。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的岁月仿佛再一次从他眼前掠过。老人说,他有兄妹四人,小时候家境困窘,为减轻家用,身为长子的他年仅10岁就到东坑帮舅舅放牛。
老人说,小时候家里贫穷,他基本没读过书,新中国成立后被接受了一年多的普及文化教育。当时的办学条件很差,学校设在祠堂里。
老人的孙子告诉记者:“爷爷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东莞日报》以及各镇的报纸他经常看,都能看懂。”记者无意间发现,老人旧式木质床的床顶也搁着一叠旧报纸。
15岁时加入边纵游击队
老人的膝盖上,有一道让人触目惊心的伤痕,那是15岁那年老人参加边纵游击队,在一次收税中与国民党交战留下的。摸着60多年前的伤疤,老人淡然一笑说:“不恐惧,当时一点都不恐惧。”
那时候参加革命,李浩佳以收税工作为主,由于缺少文化,更多的是在河边的码头看守,协助收税工作。那时收税的对象是过往的商船,收来的钱交给情报员张礼田带补给给山里的游击队。李浩佳说,收税的战士穿的都是便服,一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差,穿不上军装,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每人腰里都藏着一把驳壳枪,十来发子弹,以备不测。
有一次李浩佳的小组奉命前往寮步打探情况,不料由于“面生”引起了瞭望塔上的国民党士兵的注意,随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枪战。敌人凭借地利的优势,向游击队员发起疯狂扫射,战斗中税站站长卢昌等战士不幸中弹牺牲。
李浩佳与战友们边打边退,就在撤退途中李浩佳的左膝盖不幸被子弹击穿,随即倒下。战友张礼田见状急忙背起他,在其他战友的掩护下最终李浩佳等人成功脱险。随后,他藏身横沥镇养伤,大半个月后才逐渐康复,只是膝盖上还留着一个明显的“凹窝”。
说起久远的游击生涯,78岁的老人记忆犹新,谈起当年激烈的战斗,老人乐呵呵的,就像在讲述一段美好的时光。
奖章串起老人军旅生涯
1955年,李浩佳穿上人民解放军军装重新入伍,他依然负责收税工作,曾先后在石龙、虎门、珠海等地开展税收工作。
老人打开了黑色的旧衣柜,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三层衣柜的最上层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一沓金色奖章、红色证书。其中有“南粤七一纪念奖章”、“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退伍军人证明书”等等,它们串起了老人上个世纪军人生涯的点点滴滴。
所有奖章原先的红色配套盒子还完好无损,金色的奖章仍然醒目闪亮,红色证书里面的照片已经褪色,字迹已经模糊,但老人年轻时的英姿还依稀可见。李浩佳老人小心翼翼地拿起奖章,动作已经迟钝,笑容却淡然平和。
衣柜下面两层是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衣服,折痕非常清晰。当记者要为他拍照时,挂上奖章,捧上证书的老人,在闪光灯闪过的刹那,稍稍抿紧了嘴唇,表现出了对待历史般的郑重,眉宇间露出了昔日战士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