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文学中的转型作家中的取暖赵枫莲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04
【版次】第22版: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李浩是沧州人,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现在担任河北作协《长城》杂志副主编的他,很愿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沧州、喜欢沧州。可以说,李浩在担任这一工作后,对家乡的感情比以前更加深厚。
他对家乡的记者们说:“在活动报道的当天下午,我就向好多外地朋友介绍沧州,希望沧州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他本人,每次回到家乡,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有一次到沧州师范学院讲课,惊喜地发现竟似乎不认识了。一向勤奋的李浩,更是把此活动当作能够与全国各地作家交流的契机。他认为,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收获,“这样大规模的作家采风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相互取暖、作家的相互取暖。”
印象中以前李浩曾相信强大的虚构能够产生真实,但今天他转变了这样的看法。随着岁月的积累、写作经验的丰富,他认识到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现实场景的观察似乎更加重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无穷无法揣测,确实比人为的想像更丰富,也更可靠。
还记得几年前李浩的《将军的部队》在获鲁迅文学奖之后,他本人说,在这条朝圣的艺术之路上,在亿万个朝圣者中,从没想到自己是被幸运砸到的那一个。其实,这种幸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他不断进取、不断转型的结果。《将军的部队》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一部军旅小说,它关注的本质并不是战场或军人的勇猛,更多是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那是李浩文学路上第一次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他说那仅仅是一次肯定,今后的文学之路依然是漫长而艰辛的。将艺术看成准宗教的李浩,一直认为艺术需要虔诚和信念,文学尤其如此。他说:“走这条路就会有寂寞、有艰辛……”
采访是时断时续进行的,因为不断有熟识的朋友来和他打招呼,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问起他现在的创作情况,他告诉记者,40万字的长篇小说《父亲简史》正在创作中,内容主要写了以父亲为典型代表的一批熟悉人物,但也不是专门就父亲说父亲,而是在其中也蕴含了共和国的一些历程。
谈到《父亲简史》的进展情况,他说,现在已完成了一部分——《上:镜子里的父亲》,约18万字,将于《十月》杂志第5期(大概一个月内)发表出来。
我们祝愿:从沧州走出去的作家李浩早日完成《父亲简史》,也早日有更丰硕的写作成果让家乡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