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李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4.0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宜宾日报

【出版日期】2011.04.06

【版次】第02版:综合·地方在线

【入库时间】20110510

【全文】

□杨 莉 刘 松 本报记者 何均洪 文/图

人物档案:李浩,长宁县硐底镇治平村人,2007年起担任硐底镇七坝村民元村联合党支部书记。

村情:七坝村、民元村幅员面积共有8.6平方公里,有耕地2500亩。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878户2876人。去年,两个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760元。

先进事迹:七坝村、民元村都是纯农业村,3年前,两个村的交通很落后,有的组连一条可以过两轮摩托车的路都没有。

2007年,退伍军人出身的李浩担任七坝村民元村联合党支部书记后,即深入到两个村的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在摸清村情、了解群众的愿望后,和村干部们研究决定首先修好公路,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两个村发展产业打好基础。通过3年的努力,两个村新修了16.6公里的泥结石路,硬化了2.5公里的主村道。

在李浩的鼓励和支持下,2010年,七坝村一组、三组的5户外出务工的村民共出资上百万元,连片建起了一个养殖小区,使当地30多人能就近务工饲养猪和羊,当年就出栏700头。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民元村也有几名外出务工村民准备投入上百万元,在村里办一座肉牛养殖场,目前正在办理有关手续。

从2009年开始,李浩还在七坝村一组以支部带农户的方式,发展了50亩长裙竹荪,解决了50人就业,实现产值50万元,2010年又把种植面积扩大到70亩。去年,李浩还组织支部委员外出参观学习,准备引进业主在七坝村因地制宜发展花椒种植,打造1200亩的花椒基地,并在基地套种黑花生、黑红苕。“按每亩需要1个劳动力算,就可解决1200个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李浩告诉记者,将由支部委员牵头,以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由公司提供产前、产后服务,并保护价回收。

七坝村盛产优质甘蔗,亩产值达5000多元,李浩便鼓励村民发展好甘蔗产业。同时,他调查中发现民元村一组适宜发展七苕,便动员该组村民发展了200亩七苕种植。民元村有400亩饱水田,为提高村民的收入,李浩又组织村民到宜宾县永兴镇参观、学习莲藕种植技术,动员村民打造优质莲藕基地,发展观光农业。

●村民感言:

廖朝均:我家里饲养有生猪,栽种有竹子,在李书记的带领下又发展了长裙竹荪种植业,一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廖晏平:我去年自繁自育饲养生猪,一年共出栏100头肥猪,有几万元的纯利润。我准备跟着李书记再发展花椒种植,获取更多的收益。

发展思路:七坝村民元村联合党支部今年将着力建设好1200亩的花椒基地,并努力带领两个村的群众,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硬化完村公路和便民路。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