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门票涨价成为“关键词”文/李浩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5.14
【版次】第13版 (旅游周刊)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五月是一年之中的旅游旺季,旺季到来的同时也带来新一轮的“涨价浪潮”。网上一条条旅游调价信息触碰着每个游客的神经。国家发改委有政策规定,调价频率三年为一个层次,国内许多景区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今年恰逢这些景区3年“解禁期”,因此,不少景区进行了新一轮的票价调整,国内5A级景区集体跨入“百元时代”,众多旅游消费者不由感叹:秀美河山已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景区掀起涨价浪潮
近日,国内各景区门票纷纷提价的消息,引起社会各方热议。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国内游客的情况来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占游客花费最大,分别达到21.92%、20.92%。换句话说,游客每花费100元,就有21.92元是门票开销。对此,中国旅游研究员院长戴斌把国内一些主要景区过去6年里调整的幅度加以比较:九寨沟旺季价格从145元调到220元、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戴斌指出,在过去两轮调价周期中,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上调了65.42%,从现在的迹象来看,新一轮调价的高潮正在到来。
旅游旺季期间,陕西省各个景区并没有跟随“涨价”潮流,只有钟鼓楼在五一前调高了门票价格,从原先的每人27元,调整到了35元。
据了解,其他大部分省内景区都在今年之前完成了门票调整。华山旅游景区实行的一票制收费,票价由旺季100元/人涨至180元/人,淡季50元/人涨至100元/人;乾陵景区的门票由旺季70/人涨至122/人,淡季40/人涨至82元/人;此外华清池景区的新门票也提高至旺季110元,淡季80元。
目前,华山、秦始皇陵博物院、关中民俗博物馆、法门寺文化景区、华清池、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安曲江海洋世界七家景区均进入“百元时代”。
精明的网友还对比国内外景区价格算了一笔账,与国内一处景区门票同等的价钱,在国外买到的景区门票可达好几处甚至还有余额。如:一百元在观看法国埃菲尔铁塔3层(观光票91.2元)、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展览票45元)后仍有余额。而美国自由女神雕像和日本富士山竟然免费,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事。
多重原因致门票上涨
据国家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景区支出的增长与收入之间平衡正在一点点被打破,我国2011年人均月收入约两千元,但是大部分5A级景区的价格超过百元,达到月均收入的5%,甚至10%。安徽黄山门票价格旺季时为230元,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个月是311.75元,如果一家三口人想要去爬黄山,门票加起来为690元,是两个月最低生活标准才可以达到。
以我省著名景区华山为例,旅游旺季门票价格是180元,往返车票90元,游客的“进门费”为270元。如果一家三口旅游,门票要花掉近千元,尽管如此,为了能在小长假举家同游,选择咬牙掏腰包的不在少数。一则微博上网友的留言道出其中难言之隐:平时难得休息几天,好不容易能抽出三天时间带着妻儿出游,即使门票上涨也只能忍痛放血了。
众景区对于涨价的解释为: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的管理成本也在增长。提高门票价格是为了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果价格不涨,则很难维持运营,并且遗产保护、环境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都需要投入。但一些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景区运营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管理制度的相对缺失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陕西省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你涨我也涨”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旅游门票收入的依赖,也是景区频频涨价的重要原因。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此外,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现在多数地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而不是‘大旅游经济’。”一位旅游策划人表示,可以算一下,一张门票才多少钱?而一名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又要花多少钱?景区应该追求的是游客游览后的产业链这样一种综合的经济效益。
旅游产业改革势在必行
景区门票价格的脱缰之势,表明现有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衡量,还是从人民群众对旅游事业的要求着眼,实行深入改革都势在必行。
陕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指出,我国不少景区的门票价格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抑制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削弱了景区原有的公益属性和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让国内旅游业忽略了深度开发和产业结构内生化进程,让旅游产业始终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有可能导致国内旅游业丧失竞争力。
由此,很多网民提出,国家应该加强对景区涨价的监控,实行分层管理,在放开部分景点经营的同时,补贴部分等级较高的公共资源型景区,从而使人们的基本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也有经济学者认为,从定价机制看,大多数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而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因而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景区门票涨价的惟一制衡机制,是国家发改委在敏感和必要时期的宏观调控。比如,发改委多次对景区门票涨价发出黄牌,但这种暂时的喊停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票价,从长期看却可能导致门票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门票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到了较急迫的时候。
一位景区负责人指出,除了抑制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还需要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真正实现“旅游经济”。只有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