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浩:扎进人力资源外包这片蓝海

李浩:扎进人力资源外包这片蓝海

作者:陈楠 出版日期:2009.10.12 点击数:0

【作者】 陈楠

【报纸名称】:经理日报

【出版日期】2009.10.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李浩:扎进人力资源外包这片蓝海 2009-10-12

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在校期间即不断尝试各种创业。毕业后曾在卓越网和智联招聘工作,2003年从后者业务中剥离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业务,成立易才集团,担任总裁一职至今。截至目前,易才集团拥有70家分公司,200多个网点,是国内实际经营规模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公司,并计划于2010年上市。

不断重复的创业者

2008年的博鳌论坛上,房地产大佬任志强、潘石屹应邀出席青年创业力梦想论坛,李浩作为青年创业的代表端坐一旁。李浩的身份是易才集团总裁,管理着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公司,出生于1979年的李浩在老潘和任大炮身边显得泰然自若。

不论含蓄内敛还是锋芒毕露,新一代的创业经历同样混合着果敢与冒失。凭着校园招聘中捞到的第一桶金,李浩又拎着旅行包、拿着两本样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图书出版事业。在外地和老道的民营书商谈合作、住每晚十几块钱的招待所,是李浩对自己19岁的最深记忆。尽管也曾拿到几十万的预付款,但因没有出版经验以及缺乏专业的合作伙伴,李浩的此次创业以夭折告终。毕业后,他又放弃了稳定工作,每个月花200元钱在大学生宿舍租房住,以便“闯荡江湖”。

一次次创业积累下的商业嗅觉让这个24岁小伙子又开始蠢蠢欲动。李浩发现,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都正在逐步超越物质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我觉得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肯定要向企业战略伙伴和价值增值伙伴转型,那么它就势必要加强职能的集中和策略的整合、优化。”李浩分析到,“这样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这种转变的关键。”

当时,欧洲和美国已有60%-80%的企业选择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出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众多的劳动力,都使其具备超越欧美人力资源市场的潜力。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9年达到611万,与此同时,2003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850万个,今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全国也有约1200万个新增岗位。在一步步与国际并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在不断产生并扩大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

“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眼光,看准行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方向。”李浩说,“我在其中看到了强大的需求和丰富的末端人力资源,少的只是中间成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我在那时还认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将带动中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其中肯定就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内容,这也将是我创业的机遇。”

窥见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浩将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从智联招聘中剥离出来,于2003年成立了现在的易才集团。由于本身这项业务与智联招聘的主营业务没有太多关系,剥离过程很快就完成了。2008年1月,新《劳动合同法》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李浩在5年前预料的那样,在社会和企业层面推进了用工机制的规范化,更是给易才的发展送来了一朵“筋斗云”。

五年计划

决定创业时,李浩在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还处于初学阶段,但他就打算一猛子扎进这片蓝海,在水里学会“游泳”。但这个“不断重复的创业者”已经不再是年轻气盛的“剽悍人生践行者”。“我觉得企业管理不光要有宏伟的想法,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务实。”他说,“成功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有理有条,看准行业的掣肘点,每天踏踏实实的做下去,用每一个细节堆砌起长久的成功。”

李浩发现,客户们希望有一个全国性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供应商,能够在不同地区满足客户各分支机构的需求。当时,该行业中的企业都还只是松散联盟,没有一家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由此,易才自成立就一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经营网络,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为保证企业“有理有条”的发展,李浩将企业的前15年定义为发展阶段,并为此制订了3个五年计划。

此后几年,缜密的布局为易才带来了寰慧投资(GGV)和华威国际(CID)两轮共计1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易才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之时建成了70家分公司,200多个网点,每年的业务增长率都在300%以上。

(陈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