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
【副篇名】韩少功、迟子建、毕飞宇、艾玛、李浩、阿乙、蒋一谈、付秀莹获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2.06
【版次】06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本报淄博讯11月29日,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山川杯)颁奖典礼在淄博市淄川区举行,韩少功的《怒目金刚》、迟子建的《解冻》、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艾玛的《浮生记》、李浩的《爷爷的“债务”》、阿乙的《杨村的一则咒语》、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等8篇作品获奖。
本次活动由文艺报社和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淄博市委宣传部和淄川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党组原副书记王巨才,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利民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宣读获奖篇目。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淄博市政协主席陈家金和雷达、刘庆邦、张陵、梁鸿鹰、吴义勤、王干、王山、崔艾真、王兆山、李掖平、赵德发、杨志军等作家、评论家,以及淄博市相关领导参加了颁奖典礼。据悉,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05年正式启动,每三年评选一次。
活动期间举行了短篇小说创作学术论坛,作家评论家们结合各自的创作和研究,探讨了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和在当代的传承价值,研究了短篇小说在今后的发展走向。雷达认为,短篇小说对文学水准的要求、训练是严格的,一个写作者能写好短篇,才能写好别的体裁。张炜对当下的短篇小说写作提出了建议,“我常常怀念80年代的文学,那时候写得最好、最饱满,作家在语言方面、讲故事方面,都是生机勃勃、强劲有力的。但那一时期的短篇与今天相比,没有今天的作品自由。我们怎么保留今天的自由,又回到80年代对小说的期待?蒲松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把短篇当短篇,回到一种自由和放松的状态。”刘庆邦则认为,任何门类的文学形式创作,都是实和虚的结合,而短篇小说留给我们虚写的空间还非常广阔。
几位获奖作家交流了自己写作的体验。韩少功说,自己写小说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小说越写越难写,读者也不大买账”,读者和小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他看来,真正让短篇小说重新引起青年读者们的兴趣,作家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毕飞宇强调了短篇小说写作的手感,“以我个人写作的体会来讲,短篇小说是一个与身体关系更加紧密的文体,当你手上感觉不清晰时,这个作品本身是可疑的。手关于短篇的生理记忆丧失了,作品是不可能好的。”他同时强调了短篇小说的细节问题。迟子建则对当下短篇小说的生存问题提出了忧虑,“短篇小说生存的土壤不太好,短篇不能直接进入出版流程,只能在刊物上生存,短篇小说赖以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尽管如此,短篇小说仍然是她最看重的一门“手艺”。张陵、王干、李掖平、杨志军、阿乙、付秀莹、李浩、蒋一谈、艾玛等作家、评论家在讨论会上发言。本报记者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