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浩:移民村里的“顶事”书记

李浩:移民村里的“顶事”书记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1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华兴时报

【出版日期】2014.07.11

【版次】第05版:社会新闻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李浩(左)为移民讲解肉牛养殖新政策。

本报记者陈敏见习记者李皓文/图

7月8日一大早,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下起了细雨。“老罗在吗?”冒着细雨,李浩敲着大门径直往里走。听到声音的罗付海连忙跑了出来,不好意思地挠起了头,他知道李浩又来询问他家的牛棚盖好了没有。

“你以前老想着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也出了新政策,新建一个牛棚,政府能补贴5000元钱。”看着罗付海家的新牛棚已经盖好,李浩认真地说,“把牛棚盖好了,就好好搞养殖。今年补栏一头基础母牛,还能补贴2000元,一家最多享受4000元补贴。”

听着新政策,罗付海不时地点头回应,他高兴地夸赞李浩说:“别看你年纪小,啥都清楚,你当书记顶事得很。”

丰泽村是原州区2011年新建搬迁的生态移民村,当年9月,24岁的大学生李浩作为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丰泽村任职,担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重任。来移民村之前,李浩就听别人说起新建的村子人事杂、工作忙,以后的工作可能比较棘手,但他没有因此畏惧。来到村上,李浩很快步入“角色”,走家串户了解村民基本情况,还配合村党支部新建完善村上的各类账目,让村上的工作事务更加规范有序。

在农村长大的李浩清楚,要想干好基层工作,必须让村民脱贫致富。移民刚搬迁后,村里的每户人分到一栋日光温棚或大中拱棚,除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外,还需要移民自筹一部分资金。而之前依靠种地养家糊口的移民,对新的温棚种植存在担心和忧虑,对自筹资金的抵触心理很强。

“眼看着种植的最佳时间就要错过了,我开始为他们着急。”为了让村民了解种植温棚的好处,李浩走家入户做工作,督促村民尽快缴纳自筹款部分,完成温棚蔬菜的定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3天,就有村民主动来缴纳温棚自筹款。不到1个月的时间,丰泽村的日光温棚种植已超过100栋。转年,村里的反季节温棚蔬菜喜获丰收,平均每棚收入8000元,最高收入达14000元。村民靠温棚蔬菜种植大赚了一笔,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为了避免村里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李浩还忙着往城里跑,为村里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通过走访,他了解到大多数村民有养殖的经验,借助争取到的“双到”扶贫资金,他开始在村里推广科学养殖。截至目前,丰泽村育肥牛养殖户近100户,育肥牛存栏264头,羊存栏560只,村里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李浩还组织村民参加砖瓦工、汽车维修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去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700多元。今年,为了扩大村里的养殖规模,李浩还为村民争取扩建养殖圈棚113栋,增加基础母牛补栏275头。

“去年,李浩全票当选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办事公道,一碗水能端平,大家都喜欢他。”村民何守贵说,“虽然他是个娃娃,但懂得多,村里人有啥事都愿意找他。”

“既然到了基层,就要做些事情。”李浩说,能在移民村当一名合格的“村官”也不容易,但他会继续努力,做一个服务百姓的贴心人。据了解,2012年,李浩被评为原州区“优秀大学生村官”,2013年被评为固原市“最美大学生村官”,并获得固原市“五四青年奖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