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浩阅读比写作重要

李浩阅读比写作重要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5.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河北青年报

【出版日期】2011.05.03

【版次】第B5版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天堂应当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河北作家李浩对博尔赫斯的这句话非常认同。在李浩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占去了比写作更长的时间,而他的愿望,是能够拥有一座图书馆那么多的藏书。

 人物简介

李浩,1971年生于河北,现任职于《长城》杂志社。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等。《将军的部队》于2009年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阅读经历

最初的阅读有猎奇成分

“在我的时间分布里,阅读要占上一大部分,阅读甚至比写作还要重要,给我平庸的日常生活以补偿。”

李浩还记得,最初的阅读给了他怎样一种新奇的感受。“小学时期是我最初的阅读,《中篇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还有所谓的通俗类小说《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给我建立了一个和我所在世界完全不同的幻想世界。小学五年级读到了郑渊洁的童话,特别喜欢,尽管现在对他说的一些话不能够完全认同,但因为有之前的那种喜欢,仍然对他保有敬意。”

“我承认最初的阅读包含了游戏和猎奇的成分,那让我体验到了不曾体验过的感受。我记得有一本小说叫做《无头骑士》,大概讲的是一名骑士的头被人砍了下来,然后被马带着到处跑。那本书让我头一次体验到了对世界的恐惧,有一段时间甚至晚上都不敢出门。”

读书也曾是“虚荣”

上世纪80年代末,文化热潮到来,李浩说,那是个阅读的黄金时期。“我接触到的人,无论是作家学者,还是光着膀子的板爷,都在谈论尼采、费尔巴哈。大家通信的时候,写完‘某某你好’,下面就谈‘中国的形势是这样的……’大家都以民族前途、人类发展为己任,这种热忱都是真的。”

李浩谈到,当时的读书氛围令人怀念,虽然确实也有一些虚荣的成分。“假如别人谈论的一本书你没有读过,就会感到羞愧,然后马上就会想办法找来读,哪怕觉得这本书一文不值。或者说当时人们都有某种虚荣,别人提到的书我一定要读过。”李浩说,如果这算是一种虚荣的话,他愿意保持一生。

那个时期,李浩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迷恋国画,写繁体字,他的父亲笑他是“满清遗少”,面对席卷而来的文化热潮,李浩形容自己“目瞪口呆”。“第一次阅读西方现代诗歌,完全找不到理解的途径,如果不是大浪潮的裹挟,恐怕我依然保持着当时的傲慢,强烈排斥着那些读不懂的西方文化。现在的我之所以能够在东西方的某些思维中自由转换,应该说得益于那个年代因虚荣而阅读。”

李浩向记者讲述了他是如何从因“虚荣”而阅读到爱不释卷的。“刚开始的时候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80页就读不进去了。两年之后,我作为还没有发表过作品的文学新人去郑州参加一个小小说笔会,因为谁都不认识,有种被忽略的感觉,也是出于某种虚荣吧,就在那儿读《百年孤独》,反而就读进去了。当你适应了这种叙述方式之后,读起来就会特别舒服,就像在读自己写的小说一样。所以说好多美好和美妙不是一开始就能体味到的。”

阅读体会

小说让我对虚构有了迷恋

李浩坦言对他思想的确立起到作用的有很多人,比如中国的李白和李煜,国外的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哈耶克、罗素、康德、萨特……大家可能看出来了,这些大师当中有很多是哲学家,李浩说,如果不是早期小说的阅读打开了他的想象空间,让他对叙述、虚构和幻想有了迷恋,如果不是从事了写作,喜欢追问人从哪里来、人和宇宙的关系的他可能已经是个“半吊子的哲学家”了。

“李白打开了我的想象力,李煜则好像是我骨子里的,我以为他一定是我的前生。1989年年末我读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时并不喜欢,隔了一年再读,突然就特别喜欢。他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发现有一类这样的写作,它完全可以用形而上的方式去考查,去追问这个人的存在,这一点是故事性的小说很难有的。另外,他的小说让我思考,给我打开了另一个空间,我原以为有界的疆域被无限拓展了,凡墙皆是门,在小说的领域,你以为此路不通,但对于大师来说却不是,他很轻易地就穿越过去了。”

首页 上一页 1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