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青春在乡间闪光

青春在乡间闪光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8.06 点击数:0

【副篇名】——记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大学生村官李浩

【报纸名称】:固原日报

【出版日期】2013.08.06

【版次】第2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本报记者 马 瑞

见到陌生人,他总是莞尔一笑,显得有些腼腆,然而对村上的情况,他却了如指掌。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和村民打交道,就跟我的亲人一样。”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大学生村官李浩整天把自己“泡”在村子里,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丰泽村是2011年新建搬迁的生态移民村。这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浩,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通过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被组织部门分配到丰泽村工作。村民们来自不同乡镇,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不同,彼此之间很陌生。而对于李浩来说,第一次当村官,第一次接触基层工作,第一次和村民打交道,所有的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赢得村民的信任,尽快让村民团结起来,成为摆在李浩面前的头等大事。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浩清楚,要想干好基层工作,首先得让村民脱贫致富。移民搬迁后,村里每户人分到一栋日光温棚,除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外,还需移民自筹一部分资金。而依靠种地为生的移民,对温棚种植存在顾虑,对自筹资金的抵触心理很强。“眼看着种植的最佳时节就要错过了,我很着急。”为了让村民了解种植温棚的好处,李浩走家串户做工作、讲政策,督促村民尽快交纳自筹款,完成温棚蔬菜的定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3天,就有村民主动来交纳温棚自筹款。不到1个月的时间,丰泽村的日光温棚种植已超过100栋。随后的几个月里,他每天带着纸和笔走访村民,将村民反映的问题全部记下来,及时联系科技、农牧部门为他们解决种植难题。第二年早春时节,丰泽村的反季节温棚蔬菜喜获丰收,平均每棚收入8000元左右,最高收入达14000元。村民靠种植蔬菜大赚了一把。“李支书办事公道、认真,带领我们学技术、学知识,村里人有啥事都愿意找他。”村民何守贵说。

温棚种植让村民有了可观收入,但村里的收入结构过于单一。李浩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开始为村民们出点子、想办法。当了解到大多数移民在搬迁前都有养殖经验后,他决定将畜牧业发展作为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大力推广科学养殖。通过各方努力,丰泽村争取到扶贫互助资金30万元,扶持全村养殖户108户,同时争取“双到”资金为每户发放高产基础母羊两只。截至目前,丰泽村育肥牛养殖户达到90户,育肥牛存栏264头,羊存栏560只,养殖业初具规模。2012年,丰泽村人均纯收入5170元,高出了原州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通过扎根基层认真工作,不到两年时间,李浩先后担任丰泽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丰泽村党支部副书记,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会计等职务。“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做一名村官很辛苦,但我现在很充实,也很快乐。”李浩如是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