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勇于“冒犯”的李浩

勇于“冒犯”的李浩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4.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张家口晚报

【出版日期】2014.04.23

【版次】第A23版(读书)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王春林

李浩曾经在一次文学聚会上, 刻意强调作家应该拥有一种与生活绝不和解的“冒犯” 精神。 所谓 “冒犯”,也就意味着作家作为写作主体应该与生活客体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应该用一种不信任的甚至带有强烈侵略性的目光来对待生活客体。 李浩如是说, 也如是做。

《镜子里的父亲》 就是一部旨在对于中国当代历史进行深入透彻的批判性反思的优秀长篇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 父亲的人生时间, 恰好对应于新中国的历史。 就在父亲出生之后的第二年, 一个新生的政权开始统治这个古老的帝国, 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父亲的人生时间与新中国的历史之间, 显然有着突出的重叠意味。 这样看来, 李浩之借助于“我” 和镜子的双重视角对于父亲简史的书写, 就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对于新中国历史也即所谓中国当代历史的一种书写。 以一部充满艺术创新色彩的长篇小说, 对于中国当代历史进行深入透辟的批判性反思, 正是李浩的 “冒犯” 精神在小说思想精神内涵上的突出体现。 尽管可能稍显老旧, 但我们在这里却还是要征用题材这一概念。 从小说题材的层面上说, 如同李浩这样一位意志坚定的小说技术与方法论者,能够把自己的艺术视野聚焦到新中国历史之上, 向一个历史时代发起正面强攻, 这种选择行为本身就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李浩 《镜子里的父亲》 中的父亲这一形象, 就足称典范。 纵观父亲的一生, 尽管他一直在努力地追赶着时代的步伐, 拼命地试图进入历史的核心地带, 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 总是成为与历史错位的失败者、 边缘人。 就其悲剧实质而言, 父亲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 其实是被历史放逐了的一类人物形象。

李浩毫无疑问是一位具有绝大艺术野心的青年作家, 我们希望他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保持艺术三个方面的 “冒犯”精神, 不断精进, 取得与其艺术野心相匹配的写作实绩。

李浩

《镜子里的父亲》

李浩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