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浩遇见鲁班锁

李浩遇见鲁班锁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5.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出版日期】2013.05.18

【版次】第4版:文化创业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本报记者 毛俊玉

了解李浩,是从鲁班锁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一个精美的鲁班锁。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之前没见过,于是在网上搜索关键词“鲁班锁”,进而知道原来有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开发鲁班锁,而且做得很成功。这个人便是李浩。

采访李浩时,他刚刚获得2013年山东五四青年奖章。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让鲁班锁成为滕州当地家喻户晓的文化产品。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在农村基层沉下心踏踏实实做了一件事,从鲁班锁里挖掘出财富,带动村民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李浩的人生轨迹,如果不到农村,他或许还是一名记者,报道别人的故事,看着贫困与苦难,也无能为力。而他自己也可能在为房子、为生活压力而挣扎。当然这些都只是假想。

国家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确实为李浩扫清了部分障碍。在写稿过程中,我在想,如果李浩不是大学生村官,他的创业之路会是怎样的呢?我试图抹去李浩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将他还原为一个不带“身份”的创业者。

在身上只有不到5000元时,李浩便决心创业,这是勇气。他身上有一股闯劲,这是他身边多位朋友一致认同的。和其他创业者相比,他的启动资金很少,只有5万元,而且是从银行贷款。但他是一个稳扎稳打的人,用好了这5万元。他选择的也是一个风险性比较小的项目,尝试一次,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创业过程中犯过的错误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李浩在选择创业项目之前,对木制品行业并不了解。创业,从懂行开始。数学系毕业的他拿起电刨子做起了木工,他要融入这个行业,去获得经验,这一点值得肯定。这也证明了李浩的学习能力强。创业之初,李浩也走过弯路。在遇到困难时,特别着急。他大学同学徐健说,经过近3年的磨练,李浩变得更加沉稳,能镇定从容地去面对不可预知的各种困难。

产品积压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马云说,小公司的战略是两个词,活下来,赚钱。李浩做到了这一点,想办法将积压的产品卖出去,回笼资金。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此提升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而由鲁班文化传承下来的创新精神也是李浩创业成功的原因之一。面对失败,他不断反思,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革新了鲁班锁的设计,调整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很多创业者是全才与干将,在创业之初,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但渡过了创业困难时期的李浩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全靠他一个人。从企业运营的琐事中抽离出来,是创业者该走的一步。企业走上正轨后,李浩开始组建创业团队,招聘了几名同样有创业激情的大学生一同奋斗,将设计、销售等各环节的工作分配给了创业伙伴。如此一来,李浩便可以集中更多精力专注于企业的总体发展,从更高的层面制定发展战略。

有青年人对李浩说,你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我却还在为生活奔波,我的梦想早已碎了一地。李浩说,我们要静下心来,给自己找好定位,懂得付出,暂时的彷徨和低估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财富,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在历练中成长,机遇到来的时候才能抓住。

李浩对创业的理解不仅仅是做生意。虽然创业资金一直比较紧张,但还是先后出资5万余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他还相继主持创办了滕州创业网,打造了集项目推荐、创业典型推广、资金政策帮扶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6月,李浩创办了非营利机构滕州班墨职业培训学校,短短半年时间培训了260名村民,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这些都是李浩创业梦里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