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无论如何我是要走的

无论如何我是要走的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30 点击数:0

【副篇名】 ———李浩(化名)金融机构信贷主管

【报纸名称】:新文化报

【出版日期】2013.06.30

【版次】第Z03版:新文化周刊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

这是个坚持“读万卷书也要行

万里路”的爷们儿,所以他用11年的意志磨平了岁月,当哈佛大学的通知书摆在眼前时,他过电影一般回想起骑车去新东方路上看到的薄脆饼摊。

2006年,36岁的李浩不相信眼泪,但眼角确实有晶莹剔透的东西萦绕,一手拿着通知书一手推开办公室窗子,维多利亚港湾的风“噗地”撒在脸上,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妻子的手机,听筒里明明是嘟嘟的等待音,可为什么却变成了一首熟悉的旋律,“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

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学会奔跑

李浩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孩子,老家在陕西的一个山沟里。从小到大李浩是那种木木的孩子,近视镜后面永远是不为人知的心情故事,大人们总是用“话不多,心里有数”形容他。

虽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对于一顿能吃六个馒头的李浩来说,很小就知道如果不想办法离开家乡,就可能一辈子都吃不饱的道理。

“我没有退路,父母和亲戚们的期盼就放在那,我的成绩一直是比较好的,所以我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考上最好的学校,离开这里。”

在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在别的孩子贪睡的时候,李浩选择了学习,小学、中学,李浩让自己的小宇宙燃烧到极致。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学会奔跑,李浩过早地明白了这个道理,直到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时,李浩以及全家人才松了一口气,“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北大,仅仅是李浩的开始。

一对男女经历了长途旅行,还不彼此厌恶,那就可以在一起了

崇尚自由的李浩来到了北大,那是个人人充满希望的时代。本科毕业后,凭着优异成绩李浩顺其自然地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网络,没有网友,李浩将很多对朋友、父母都不曾讲过的话倾诉给了纸端另一头的人。韩蕾(化名),就是李浩那时候认识的笔友。

当时韩蕾本科毕业后在成都工作,等着考取研究生。从北京到四川,当年一封信要走五天,每次都是一个人对五天前对方发生的事做出一些评论,然后再回复,一来一去就是十天。

“看到现在的人用微信、微博,秒秒钟就能对地球那边的人做的事做出回应,当时真是想都不敢想。我们当时的想法永远是滞后对方五天,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沟通和交流,世界变化太快了。”

通了一年半的信,李浩和韩蕾见面了。这一年半里,李浩和韩蕾都发现了对方的优点,那就是都有一颗崇尚自由、放纵不羁的心,最重要的是两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出国留学,坚持理想成了两人见面的动力。

相隔几千公里的两个人见了面,并且相约到九寨沟旅行,“当时我俩用了1000块钱玩了一周,其中车费就是440元,560块钱连吃带住,算是尝尽了辛苦,但是很愉快。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一男一女经历了长途旅行还不彼此厌恶,那就可以在一起了,所以那次旅行之后,我们都决定恋爱了。”

他被一首不知名的歌从自行车上拉了下来

相恋两年后,李浩和韩蕾登记结婚,李浩到一家金融企业的信贷部工作,韩蕾也被一家外资企业录用,两人的日子富足令人羡慕。

当忙碌成了习惯,忙碌就会成为借口,李浩有一天突然提起了一个久未提及的话题,“蕾,你还想出国吗?”原来妻子也是担心李浩心理有变化,才很久没提,这句话再次印证了夫妻二人的相同性格,原来都不曾放弃。

第二天,李浩就在北京新东方报了名,每天他都要骑着自行车路过五道口去学习英文,无论刮风下雨李浩从未耽误。

一个盛夏的午后,正蹬着自行车的李浩突然听到路边的高音喇叭传来一段旋律“一生要走多远的路程/经过多少年才能走到终点/孤独地生活黑色世界/只要肯期待希望不会幻灭……”不知道是谁的歌,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一个沧桑感极强的嗓音把他从自行车上拉下来,一直听到结束,李浩重新骑上车。

2002年,李浩被调到香港分公司。2002年到2003年,是香港最困难的时候,正遇金融危机,非典横行,到香港不久的李浩打开报纸时不时就能看到跳楼自杀的新闻。虽然孑然一身,但想到在北京五道口听到的那首歌,李浩说,总有种精神顶住自己的腰杆。

“如果放弃了妥协了崩溃了,我想我们都不会看到香港的未来,港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坚韧,这也是我身居香港多年学到的最深刻的东西。那一年,经过全体港人的集体坚持与努力,最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最终600万同胞与香港共同挺过了低谷。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不但不灰色,反而更深刻,我相信每一位对香港做过贡献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么值得回味的昨天。”

也在2002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拼搏,韩蕾也申请到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但当时北京的美国大使馆签证官拒签了她三次,理由简单而可笑“有移民倾向”。

韩蕾大学专业是法语,就改申请到欧洲法国的高校,最终巴黎一所高校7月初给韩蕾发来了录取通知书,要求她7月份报道。造物太弄人,这封录取通知书邮寄到北京时,已经是9月份了。就在这两个月里,香港政府在新政策倡导下,大量引进内地人才,韩蕾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前一周,与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签了劳动合同。

这份录取通知书,一直被两人当成一幅风景,珍藏在一本久不拜读的著作中聊以自慰。

十分看好韩蕾的哥伦比亚大学知道她被拒签后,把她的学籍从2002年一直保留到了2004年,这在以往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2004年8月,签证官终于开了眼,盖了章,放了行,韩蕾梦想成真,飞赴哥伦比亚深造。

妻子的梦实现了,李浩比妻子还激动,但自己的梦呢?

妻子出国后,工作经验丰富的李浩被调到北京,升为处级干部。在北京工作那段时间,李浩一边工作一边申请去美国学习的机会。

2004年8月到2005年末,是李浩最孤独的一年半,“太太远在美国,当时我们还没有要小孩,陪伴我最多的就是一辆自行车。我坚信人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行万里路,只要休息,我就会带上地图骑上自行车出去。”

几年之后,有一天,在香港尖沙咀广东道上,李浩再次听到了那个熟悉的旋律,“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对,就是这首歌,不知道名字,但好像陪伴了自己多年,不知道谁是歌者,但却一直鼓舞自己的斗志。

李浩后来才知道这是Beyond乐队黄家驹的一首经典之作,《光辉岁月》。

不是混得最好的,却是最能坚持梦想的

妻子韩蕾学成归来,到了香港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

2006年夏天,经过李浩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已是处级干部,家人和同事都劝他不要去深造,因为这样就要放弃工作,但李浩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赴美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是崇拜自由的,所以我一定要走。”

虽然不知道出去之后前途如何,但李浩丝毫都没纠结。

“出国梦是我从大学时就有的理想,看了《中国合伙人》,看得眼泪稀里哗啦地掉,所以无论如何我是要走的。”李浩很坚定。

在美国的一年,李浩如鱼得水,成绩优异,向他投来橄榄枝的企业不计其数,但2007年修完学业后,他还是选择回到香港。

“我信奉一点,只要是经历,艰苦的,愉悦的,都是财富。回头看时,对我们都有帮助。我对香港的印象很好,它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又有充分的自由,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和妻子都在完成学业后选择了回来发展。在北大同学当中,我不是混得最好的,但却是最能坚持自己梦想的。”

很少与妻子共同回忆此番场景,与记者分享了这么多心情故事,李浩深有感触地说:“从来没想过一首歌会影响一个人这么深刻,在我最苦难、落寞的时候,感谢有家驹的歌陪着我,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多年,但他的精神永不会磨灭。”

李浩回国后,再次被原来单位录用,并委以重任,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现在还是某网站旅游版版主。

“我的最大心愿是带着家人去旅游”,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了李浩的微信签名———

“驿动的心,追寻更高更远更美的世界”。

本报记者 郭艳东

‘从来没想过一首歌会影响一个人这么深刻,在我最苦难、落寞的时候,感谢有家驹的歌陪着我,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多年,但他的精神永不会磨灭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