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闭家锁”
【副篇名】李浩蔚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3.31
【版次】第04版:珠海校区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你可知,窗外黄鹂娇滴滴;你可晓,湖畔游人笑盈盈。莫道足不出户通天下,昨夜多少花落你未明。何必“闭家锁”?
———题记
这个寒假,宅家一族再次掀起了一阵狂澜,宅男升级为“闭家锁”,宅女变身成“居里夫人”。有人说,宅男宅女下意识地逃避人际交往,逃避外界压力,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新型自闭的表现。虽然在心理问题上,我并没有权威的发言权。但根据我对身边“闭家锁”“居里夫人”的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草率地归为“自闭”这种观点,恕我难以称道。
在我看来,“闭家锁”“居里夫人”只是e时代大学生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他们凭借互联网这个窗口,探知每时每刻、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推崇家居的自在闲适,不被门外的世界所吸引。如果说他们在逃避,那他们又何苦上网?何不一刀两断了外界的联系?很显然,他们无意要关闭心房,孤立世界。而相反地,他们关注搜职网、大学生实习网和中国实习网等职业资讯网站,他们充实自己,期盼未来。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沉迷于网游,执着于“偷菜”,深陷虚幻迷宫中找不到方向。然而,我们却不能轻率地认为他们就是“闭家锁”“居里夫人”的代表。
坦白说,寒假中大部分时间我是宅在家里的,我也理解“闭家锁”“居里夫人”的心情,但不反对并不是倡导。其实,在家里宅久了,倒觉得自己像萎蔫了的芽儿,缺乏阳光的照耀。有时候,心底总会浮现一个强烈的声音———我要走出去,闯一闯,与世界来个豪爽的拥抱
没有哪条定理表明e时代的大学生要守候黑色屏幕,没有哪部名篇记载大学问诞生于闭门造车,也没有哪个历史人物是因为躲在家中而名垂千古。要满足高层次的人才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宅在家里总不是个长久之计。要知道,一个房间和一部电脑能给与我们的是极其有限的。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若光是宅在屋里研读古籍,李时珍又怎么能够著出《本草纲目》?若没有踏上拉萨那片圣土,萨布利亚·坦贝肯又怎么会找寻到世界另一端的无限光明?从网上获得再多的知识,也不如一次义教的心得来得深刻难忘;在网上构建多少个求职方案,也不如招聘市场一次实战经验来得丰富宝贵。走出家门,我们将学会更多。书本上的大道理、长辈口中的黄金定律,80后和90后不以为是;而很多时候,也只有闯过了、沧桑了的人生才会浮现出一些老陈的道理。
其实,走出去闯一闯不仅有益,而且非常必要。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泛滥而岗位稀缺。用人单位一个重要的招聘准则就是具备工作经验,而这种经验就需要我们在假期的时候走出家门,或走进工厂和企业,或端个盘子、打个下手才能获得。曾经听一位现就职于宝洁公司的03级师兄谈起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他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紧急情况的应对等很多的窍门都是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时候学到的。“闭家锁”“居里夫人”在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便短人一截了。
再看看活动在外面世界的大学生们,有到山区做支教的,有到火车站做志愿者的,更有组队创业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SIFE团队那洲村项目小组的一位陈同学告诉我,他们在这个寒假到拱北摆摊出售那洲村妇女手工制作的布艺饰品。虽然那几天喊得口干舌燥,但作为卖家与买家讨价还价的经历却是如此激动人心,富有意义。走进社会让我们实现了自我,也奉献了他人。难道这不比把自己埋在家里来得有意义吗?瞧瞧那些被封为“闯爷”的意气风发,眉宇之间满是斗志与希望,那是青春的力量。而像他们一样积极参与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或许才是e时代大学生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吧。
既然想要成长,又何必“闭家锁”呢?“闭家锁”“居里夫人”们出来晒晒太阳吧 白篱笆外,春光正好,泥土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