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与资溪龙荫村 ――访李觏37代后裔李步云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2.16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李觏是资溪人引以为傲的乡贤,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北宋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在李觏故里的资溪高田龙荫村,还住着李觏后裔的亲支和旁支。在资溪乡村多处建有李觏祖墓和李氏家庙、家谱,如嵩市三口村的李氏家庙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内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岁次丁酉冬月吉旦后裔重立“理学开宗”四字匾额文物,旁题小字云:“宋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转授太学说书,通州海门主簿、管干太学觏公”。此匾已被县文博所收藏。
资溪高田龙荫村有位李觏37代后裔李步云老人,今年73岁,是县邮电局工作多年的退休老人。笔者慕名专访。李老谈及李觏故里的许多事。他说,去年正值李觏一千年诞辰纪念,县委、县政府隆重举办纪念活动,兴建“泰伯公园”的李觏塑像,建造泰伯楼等,他作为家族后裔,为荣幸参加了纪念活动感到欣慰。他的侄子李金有把珍藏在龙荫村的《李觏集》雍正版本文集共8本的木刻本,(内中包含有序跋、八卦、河图、洛书图)献给县里收藏。这种雍正版本的《李觏文集》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里面有大量未公开发表的有关李觏的诗文、铭传、散佚的李觏诗文及手写、木刻的家谱等。
李步云老人告诉笔者,据长山叶源李氏族谱记载,李觏的侄子和学生李山甫在朝廷任高官时,其家乡府第就在龙溪村(即龙荫村),村里曾有明清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龙溪庙和李氏宗祠。李氏后裔还保留有一块清代木匾:“文谟武烈”。两侧有小字,一侧是“宋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转授太学说书觏公、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大夫充西京作坊使山甫公”,另一侧是“皇清乾隆九年岁在甲子冬至日后裔重修”。李觏创立和执教的龙马书院也设在龙溪故里,在族谱中还有《李泰伯先生的龙马书院记》一文,记载了李觏创办龙马书院和?B江书院之事。当时李觏的侄子李山甫的高祖李达和李觏的曾祖李迈是亲兄弟,李山甫的曾祖父先在长山叶源居住,后又移至龙荫村附近的招田枧头居住。
在资溪县城孔子庙(解放后改为县立中学所在地)的左边曾建有李觏公祠,是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秋季为纪念李觏而建。在建李公祠的基础上,中间又建孔子庙殿宇,侧边还有文会馆和讲学堂等。当时的圣人殿是十字结脊,金碧琉璃,红墙黄瓦飞檐,双重半拱,石柱石梁,盘龙石阶,殿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非常雄伟庄严。殿前有石砌半月池塘和石拱桥、石牌坊,正门前还立有青石碑,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住轿”字样。据旧县志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的新城人(今黎川)涂国鼎曾作《建李泰伯公祠碑记》,可惜在明末战乱时被毁。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李觏后裔曾捐资重建,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又毁。孔庙在文革年代拆毁。各乡村的李氏族庙也被毁或残破不堪。此次纪念李觏诞辰千年活动大都修复重建了李觏公祠及家庙。
资溪是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才开始建县,时名泸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才更名资溪县。而李觏是北宋(公元1009年)出生,距资溪建县早500多年。资溪未建县前属建昌郡南城县管辖。资溪建县后,南城56都至73都划到泸溪县。北宋时南城63都正是资溪新县3都。故旧志文中多处称李觏“生于南城63都,即今泸溪县3都也。”这说明,资溪赤境桥长山叶源一带为李觏故里。
据李步云介绍说,李觏故里龙荫村因传说有龙在门前河中游动,故河名龙溪,村名也叫龙溪村。龙溪村民间有李觏的许多传说。一传说讲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四方,路过龙溪村一农户家门口,有位农妇请他休息喝茶,吕仙喝罢茶谢过,掸下手中拂尘,便飘然而去。当晚这个农妇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两神仙在流水潺潺的河边大石桌上下棋,她递茶水给二位神仙喝,神仙随手取一个棋子放在农妇手中,农妇沿龙溪河回家,此后不久,农妇便怀有身孕,生下男孩,这便是李觏。
李泰伯从小天资聪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李觏都能熟读背诵。一次先生教他读书认字,先生还未教,他就能背下来。先生说:“我还刚开始教,你就能背诵?”年少的李觏骄傲地说:“今天你教我,说不定明天我教你。”先生觉得有失面子叫他回去不要来书院读书了。此事被母亲知道打了李觏一顿,并向先生道歉求情。
他14岁丧父,随母回迁祖居地长山文庄槐坪招田枧头(今龙荫村枧头村小组)。因家境贫寒,常用石子在地上和龙溪河滩边沙地上练字。童年时,李觏曾梦见神仙赠书,希望他领会书上精髓,将来能为民立言。李觏自得“神仙赠书”托梦后,文思非常敏捷,更加勤奋攻读,下笔如有神助。
李觏科考未中回家后创办“龙马书院”和“?B江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以寄托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们都称他为“?B江先生。”他在龙溪开办龙马书院亲自讲学,学子遍布四方。他的好友范仲淹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多次向皇上推荐,任用李觏进京为太学说书,后升为直讲。李觏是个孝子。母亲生病时,他回到家中,双脚跪在母亲床头服侍。51岁那年他省亲回乡迁葬祖坟回长山,因劳累过度病逝。此日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从此之后,龙溪人把这个日子作为怀念李祖泰伯公的日子,后裔修造了龙溪庙,每逢中秋节的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去庙上坐等到天亮。高田龙荫村的龙溪庙在北宋时代曾叫“长山坊源庙”,后经修缮为“龙溪庙”。据龙荫李氏族谱考证,宋代长山庄就是现在资溪县高田乡龙荫焦田枧头槐坪一带。
易资庆叶莉左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