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著名思想家李觏

著名思想家李觏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1.1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11.11.12

【版次】第03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晚报特约撰稿人杨友祥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长山叶源村(今资溪县高阜镇港口村)人。南城在盱江边,故时人称他为“盱江先生”。又因他讲经评政,直言不讳,所以又被称为“直讲先生”。是著名的思家家、诗人,一生著作宏富,计有其生前自编的《退居类稿》12卷和《皇祐续稿》8卷。明成化年间,吏部主事左赞辑录李觏诗文37卷、年谱1卷、附录外集两卷,总名《直讲李先生文集》。1981年8月,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青年不得志

李觏祖居南城麻源谷口,家有田地数十亩,生活尚可自给自足,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

他自幼聪颖好学。5岁习字书,10岁知声律,12岁通诗文,14岁父丧,17岁出游求师友,20岁始文章享盛名,22岁娶夫人陈氏。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一再落榜。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携《明堂定制图并序》等文至京师,拜见大臣宋庠,以求仕进,未果而归。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参加科考,应茂才异等科,又未被录用。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

庆历三年在家乡创办“盱江书院”,教授生徒。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也与他有密切交往。

不得志的李觏生活很清苦,常自称“南城小草民”、“南城贱民”、“江南贱夫”,他在给郡守孙寺丞的信中说:“觏,邑外草莱之民也。落魄不肖。生年二十三,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鸡鸣而起,诵孔子、孟轲群圣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国济民为意。余力读孙吴书,学耕战法,以备朝廷犬马驱指。肤寒热,腹饥渴,颠倒而不变。”在给朝廷大臣范仲淹的信中说得更悲惨:“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迈六十,饿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喁喁科举,求不可望之禄以为养,抑疏阔矣。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瘠而食淡衣粗。鸟鸟之情,痛劈骨髓。”由于家境贫寒,他妻子陈氏33岁离世,二女儿于次年也随母而去,实在太不幸。

不过,正由于李觏有这样贫苦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思想和作品都更加具有人民性,能发出代表社会底层百姓的声音。

中年入仕途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深知李觏为人与学问的饶州太守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推荐李觏,称其“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并附有李觏的24篇关于康国济民思想的著作。尽管范仲淹言词肯切,但没有功名的李觏引不起皇帝的注意,没有起用李觏。次年,范仲淹为杭州太守再次上书,又向仁宗皇帝举荐李觏,再加上另一位大臣余靖也向仁宗皇帝推举李觏,仁宗皇帝这才动了心,任命李靓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一职。

这是个不用“上班”的闲职,李觏非常满意,他告诉恩师范仲淹:“夫冗散一官,品秩至下,在他人视之则轻,然衰族得之已幸,稍殊编户,便可安居。”意思是说,这个品秩很低的闲官,别人看不起,我却很荣幸,因为脱出了平民的行列,进入了不用交租纳税的官吏阵营,从此可以安居乐业。在此期间,李觏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著述,他与王安石的结交也从此开始。李觏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不少措施都是从李觏思想中学得的。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李觏正式任太学说书,到京城“上班”。次年,皇帝又下诏,特授李觏为通州海门县主簿衔(八品),仍寄禄太学说书职,并令他详究太学制度。嘉佑四年,天章阁侍讲兼管勾太学胡瑶患病告假,皇帝下诏命李觏权同管勾太学(暂代管勾太学职),晋升为七品。同年,李觏请假回乡迁葬祖母,归家后于8月病逝,葬于南城西面的凤凰山(即登高山)东麓。李觏一生的仕途到此也就结束了。

思想有建树

李觏是个非常有才学的人。一次,李觏带10余名学生去南昌春游,其中有神童曾巩。旅途中,为消遣寂寞,李觏建议玩对对游戏。学生当然高兴,要求先生以行船为题,拟出上联。李觏略作沉思,便指着船橹说:“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学生一个个对来,李觏都觉得不满意。这时曾巩说道:“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李觏听罢,连声叫好:“气魄雄伟,境界开阔,好联,好联!”学生受老师的启发,进一步明白对对的要诀,深深佩服李觏才学渊博。

当然,李觏的才学主要表现在他对儒家学说的深入研究,尤其在《易》学和《礼》学方面下的工夫最深,因而形成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著名的思想家。

李觏思想有如下3个特点:

从《易》学中寻找变革的理论依据。李觏的《易论》13篇、《删定刘牧易图序论》6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影响,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纵观李觏的《易》学思想,主要就是重人事、重阴阳二气、重变易。先说重人事。在《易》学研究中,一直存在象数之学和义理之学两种学派,象数之学重迷信,义理之学重人事,两者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李觏则站在义理之学一方,说要以人身事论卦象,做到“人事修而王道明”。这无疑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阴阳说是《易》的精髓。李觏认为阴阳是客观存在,但天地之本体是气,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摈弃了唯心主义,而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内涵。再说变易,《易》是讲变易的,李觏也赞同,但他认为要“量时制宜”,主张通权达变,不固守常道。

从《礼》学中寻找变革的社会基础。李觏的《礼论》内容丰富,有《礼论》7篇、《礼论后经》1篇、《周礼致太平论》51篇、《明堂定制图序》和《五宗图序》各1篇、《平土书》20章。这些著述在肯定封建社会上下尊卑等级结构的同时,突出地提出“礼”是物质的,是爱人的,是属于大家的。根据这种思想,无论贵贱贤愚,都应该平等地得到“礼”的制约和保护。如此说来,中小地主阶级就应该是实现变革的社会基础。

破除孟子的保守思想,扫清变革的思想障碍,是李觏贬孟的重要原因。李觏贬孟的言论很多,以《常语》为最。孟子主张法先王,李觏主张尊现实王;孟子罪五霸,李觏颂五霸;孟子贬孔子,李觏尊孔子。所有这些既显示了李觏的政治勇气,又表明了李觏求变的思想和决心。

总之,李觏的思想是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的,所以影响很大。仁宗皇帝认为,李觏“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名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认为,李觏是“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两宋哲学的开山大师”。新中国建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被列为重要研究项目。

诗歌照汗青

李觏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丰富的诗篇不乏佳作,且以描绘民间疾苦为擅长。

《获稻》诗曰:“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前两句写晨起劳作的辛苦,接着写送饭妇人的牵挂及老人拾稻穗的艰难,最后写官税的苛刻。不由让人想起“苛政猛于虎”的情景。

《村行》诗道:“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平时不为备,执事彼何人。朱户仍奢侈,柴门转宴贫。老非衢室畔,无用说悲辛。”百姓收入年年低,官府摊派天天涨,终于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况。北宋时的阶级分化日益严重,阶级矛盾逐渐尖锐的现实,在李觏的笔下栩栩如生。

李觏也写有赞美家乡的诗歌。试举《垂玉亭》为例:“闻说麻姑海上还,风涛振动万山间。雪花似玉铺琼岛,瀑布如帘挂玉关。龙卧溪潭如可见,仙归石室邈难攀。飞流直下三千丈,太白英才岂等闲。”垂玉亭是南城县麻姑山瀑布泉旁的半山亭。前两句说麻姑仙女要回麻姑山,麻姑山间欢呼雀跃,接着写瀑布的泉雄伟壮丽及景色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将麻姑瀑布与庐山瀑布相提并论,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