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状元——乐史
【作者】 杨华林
【报纸名称】:
【关键词】 乐史 状元 知州 进士及第 地方志书 舒州 文辞 北宋 沿革地理 临川
【出版日期】2007.04.2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编者按$$抚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有“民秀而善文”“乐诗书而好文辞”之说。正因抚州历来有着极其浓郁的学风、文风,历史上曾孕育出灿若星河的文人贤士,他们的才情、智慧,他们的处事为人,会给今天的抚州人带来一些裨益。为此,本刊特开设“抚州历代状元榜”栏目,采撷状元们的生活求学入仕等故事,与读者共飨。$$两登皇榜$$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抚州宜黄县霍源村人。其父乐璋,曾任临川县丞。相传他出生之前,母亲曾梦见一个异人送她一颗五色珠。古人以五色珠代表文采。这个传说,表达了他母亲希望生个才子的愿望。乐史没有让母亲失望。他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但参加科考,屡试不第。宋建隆三年(962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首次开科取士,以乔匡舜为知贡举,33岁的乐史再次参加角逐。该科共取进士5名,乐史终于被取,且列名榜首,成为抚州的开山状元。因此榜所取皆久滞科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则嘲之为“陈橘皮”榜(即年久者为上)。$$乐史及第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奏授秘书郎(九品)。南唐亡国后入宋,乐史任平原(今山东陵县)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闰三月,51岁的乐史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吏身份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文、赋均已合格。于是,乐史又一次荣登皇榜,再次进士及第。因此,民间传说乐史为两科状元。$$著作等身$$乐史第二次进士及第后,历任著作佐郎、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著作郎、太常博士、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知州、水部员外郎、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知州、职方员外郎、商州(治今陕西商县)知州等职。景德四年(1007年)去世后,得赠从三品的兵部侍郎,敕葬于崇仁县云乡六都官山庵。墓址在今崇仁河上镇官山村前凤凰窝。$$综观乐史一生,他自33岁中状元到78岁去世,在官场上干了45年,一直没有做过大官。但是他勤于著述,著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孝弟录》20卷、《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广卓异记》20卷《续卓异记》3卷,《太平寰宇记》200卷、《滕王外传》1卷、《杨太真外传》2卷、《绿珠传》1卷等等,共27种,948卷。他中状元后的45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但他这种执著精神、勤奋精神令人钦敬。并且,从书名来看,其涉及面颇广,计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十大类,学识非常渊博,正如王安石称赞的那样,“文辞博赡,材器恢弘”。因此,其名被列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一枝独秀$$乐史的著述,有的当时就被皇帝藏于秘府。到了清代,他的《广卓异记》也被收入《四库全书》。《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代广泛流传。宋代以后,根据他的《杨太真外传》,衍变出了多种戏曲、传奇。特别是他在太平兴国期间(976—983)编写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最享声誉。该书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130万字,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地名取义,治城迁徙,山川形势,经济物产,人口增减,风俗文化,姓氏,人物,艺文,古迹和传说。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书中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事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对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世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受到重视。该书一出,人们争相阅读,不断被翻刻印行,并传入日本等国。这本书,无可争议地使乐史成为北宋大地理学家。$$《太平寰宇记》又是一部大型的地方志书,开创了撰修地方志书的新体例。《太平寰宇记》以前的地方志书,往往只是记述方域、山川、风物、古迹而己,而《太平寰宇记》除却“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又说及官爵及诗词杂事”,改变了我国地方志只记沿革地理,轻视经济文化的风习,为后世各类型方志确立史、地、文并重的内容形式,提供了范例。其模式为后来方志所沿用,对后世方志著述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太平寰宇记》被《辞源》列为词条。《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都将乐史列为杰出的方志学家。$$寄意慈竹$$乐史任陵州知州时,见城郭村坞中慈竹丛生,高低相倚,宛如父子祖孙雍容慈和,联想到人伦道德问题,因而特写《慈竹诗》五首四十韵。其中有句云:“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相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依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慈爱必孝顺,根基信天成……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樵童见此竹,且莫伐为薪。”诗成后,乐史将此诗“初刻于陵州,再刻于舒州宣化庙,移竹归植,又于家屋屏风间书之”,并将此诗献于朝廷。宋真宗读了,大为嘉叹,为诗四章答之。其中一首云:“堂前慈竹绿阴阴,堂下儿孙孝弟心。和气一门仁道尽,传家何用满赢金。”对乐史的观点表示赞赏。今天,重读此诗仍有积极的意义。$$今年,是乐史逝世1000周年,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