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村的“大管家”——记世博锦江公寓酒店客房部主管陈乐钧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23
【版次】02(要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本报记者孟群舒
世博会外国场馆的外籍参展人士大多住在世博村,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世博村度过,这里是他们在上海的“家”。世博锦江公寓酒店客房部主管陈乐钧无疑是这里的“大管家”。
与一般的酒店不同,世博锦江公寓酒店接待着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面对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客人,陈乐钧带领着他的团队,服务细心、贴心,自己也俨然成为多元文化“百事通”。
做个有心人
来世博村之前,陈乐钧供职于五星级酒店和平饭店,拥有几十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差异让经验老到的陈乐钧觉得压力很大。在他看来,要让客人满意,只有一个办法——“多观察”。
“既是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也是保护客人的隐私,客人的生活习惯不能靠问,只有靠观察来揣摩客人需求。”陈乐钧说,比如,两名客人入住一室一厅的客房,一人住客厅,一人住卧室,那么服务人员在整理房间时,就要把客厅里的“临时床”也铺平整,而不是按“常规”把床上用品搬回卧室。又如,有的客人带来了朝圣塔,或者在地上铺了祷告用的毯子,服务人员决不能轻易移动这些用品,以示对客人宗教信仰的尊重。黄梅天里,大雨说来就来,参展人士忙完一天回到酒店,还以为晾晒的衣服湿透了。结果惊喜地发现,阳台上的衣服已经被酒店工作人员细心收下并折叠好了。
多观察,不仅带来了服务细节上的贴心,也带来了新的工作制度。陈乐钧发现,外籍人士的上班时间并不统一,上早班的9时前就会离开房间,上晚班的由于夜里11时才下班,早上往往在房间睡觉,如果按照通常早上9时整理房间的保洁制度,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客人的休息。对此,陈乐钧带领客房服务员对客人的起居习惯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每位客人的作息习惯设置了一份新的客房保洁时刻表。
用心服务,换来了入住客人的高度评价,酒店上半年满意度达到95.27%。更令陈乐钧高兴的是,客人们还和工作人员成为好朋友,“现在,客房里的厨房间利用率大大提高,外籍客人们经常请我们的工作人员教他们做中国菜。”
应对急难事
世博村虽然设施完善,但全是新建的高楼大厦,没有经过试运行检验,难免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每当这时,陈乐钧这个“大管家”总是出现在第一线,用自己的沉着冷静,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急难事。
说起日本VIP客人入住前的故事,陈乐钧至今心有余悸。当时,客房部接到紧急报告:“客人房间的热水管爆裂了!”此时,离客人到达只有4个小时,由于是VIP客人,没有备用房间。怎么办?挂了报告电话后,陈乐钧一边通知负责维修的工程部,一边赶赴现场。
刚到房间门口,热气扑面而来,热水从卫生间爆裂的水管里涌出来,已经浸湿了房间地毯。面对手足无措的服务人员,陈乐钧二话不说,拿起大毛巾堵在卫生间门口,防止热水外溢。随后,他开启通风窗,并将空调调到抽湿状态,避免墙面浸湿起壳。接下来,他卷起裤管,冒着高温的热水冲进卫生间,拔下带电的插头,杜绝漏电险情。一系列应对措施果断及时,维修人员到达后,立刻抢修水管。陈乐钧也没闲着,指挥服务员认真清理房间。在他的指挥下,不到两个小时,客房恢复如常,达到了接待标准。
“世博村就像一个大家,和我自己家里一样,也会出现水、电、煤气上的各种问题。每到这时,我就像对待自己家一样,带领团队做好服务。这样一来,即使设备出现故障,客人也会因为我们的服务予以原谅。”在陈乐钧看来,酒店服务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细致入微的小事。世博会的外籍参展人士都是中国的客人,让服务人员多想一步、多迈一步,做好国际友人的服务,不仅创造了一段段跨国友谊,也让上海世博会多元文化交融的主旨,在世博村融化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