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乐钧其人其事:杨友祥

乐钧其人其事:杨友祥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3.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0.03.10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在数说临川文化名人时,我们真不应该忘记乐钧,因为其人其事其名足以与同时代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相提并论。 乐钧,字元淑,号莲裳,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原属临川),为清代乾隆、嘉庆之际的著名文学家,著有《青芝山馆全集》,内有诗集20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另外还有《耳食录》初编12卷、二编8卷存世。 乐钧的生平与蒲松龄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科场失意,仕途不通,总是被生活逼得困顿潦倒。蒲松龄天资聪颖,学问深厚,71岁才补了个贡生(即由秀才直接推荐给朝廷的生员),一生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兼著书立说,有400多篇文章传世。乐钧也是少有文名,却到35岁时才中举,后来屡试不第,无法进入仕途,结果只好半生教书半生历游。在乾隆年间,为内阁学士、大名家翁方纲赏识,充任其家塾先生,后来因母亲年迈而辞归,又被江南大吏聘为梅花书院的讲席,这时为便于侍奉母亲,乐钧把母亲接到扬州定居。几年后,乐钧又在临川人曾燠的官署做宾客,曾燠其时任两淮盐政。同时在曾燠官署的还有钱塘的徐承恩等著名学者。他们赏析艺文,讨论经史,也算过了一段舒心的时光,比蒲松龄的遭遇稍微幸运些。乐钧在教书与做宾客期间,游历过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因此其诗文有很多这些地方的传说、轶闻等记载,是了解当时当地历史的重要文史资料。《清史稿》有其传略,《清史列传》的记载则稍微详细些。 乐钧早年写的骈体文很有名气,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他的词作也被选入《清名家词》,与蒋士铨、文廷式等成为“江西四大家”。乐钧是江西诗坛的佼佼者,其诗真意流露,秀韵天成,为清代不可多得的诗才。尤其是乐钧的笔记小记《耳食录》名冠一时,可以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驾齐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临川乐钧的《耳食录》有《聊斋志异》遗风,198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将《耳食录》收入《聊斋志异丛书》出版发行。正如清同治《临川县志》称赞的,乐钧是“才华丰艳,执骚坛牛耳”,是当时的诗文泰斗。这话中肯,毫不过分。 乐钧还与名著《红楼梦》有不解的缘分。《红楼梦》问世后,举国轰动,当时影响最大的是认为此书为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因此纷纷揣测曹家败落的原因,有说败于宫廷政治斗争的,有说败于巨额亏空而被雍正皇帝整治的。在翁方纲家执教的乐钧闻听此事,便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了一首诗为曹家打抱不平。乐钧这首诗是:比似甘棠已百年,洛阳忠孝至今传。千金自买姚黄贡,不费官家少府钱。(《青芝山馆诗文集》卷二十一)前两句写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为皇室服务尽心尽责,其忠孝精神至今还在传扬。后两句写曹家为了贡献难得的魏紫姚黄牡丹花,用的都是自己的钱,没有动用官家一分一毫,因此曹家的败落实在是皇帝的奢靡造成的。在当时,乐钧不畏皇帝的天威,敢于披露历史的真实面目,这个胆子也是够大的。因此,他这首诗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乐钧还有一篇文章是直接评论《红楼梦》名著的,这篇文章收在《耳食录》二编中,叫《痴女子》。文章说,有一个少女读《红楼梦》入迷,每读到动人之处,先是冥思苦想,后是掩卷流泪,啼笑失常,终成痴病。父母发现后,将《红楼梦》烧毁,这少女大呼:“为什么要烧我宝玉?”最后忧郁而死。乐钧以“非非子”的口吻大加议论,其文竟是正文的五倍。乐钧认为:“情之所以为情,移之不可,夺之不可,离之不可,舍之犹不可。”这与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的“至情”说如出一辙,指出了《红楼梦》的思想核心。乐钧的一诗一文,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的开山之作。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