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农村家园乐护百姓安康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04
【版次】第B01版:第五版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本报记者 张欢
9月3日,记者在三河市李旗庄镇杜官屯村卫生室遇到了前来量血压的王秀英老人,“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测一下血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有个了解,自从村里有了这个新卫生室,吃药打针比以前都方便多了。”见到记者,老人直夸村里的新卫生室修得好,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大实惠。
王秀英老人今年77岁,和老伴儿刘廷玉一起住在离村卫生室不远的地方,“我们老两都是年近八旬的人,身体还算可以,精神也不错”老人向记者介绍着,“唯一的毛病就是在多年前患上的气管炎。以前不把吃药当回事,喘得厉害了,还真是挺吓人的。”
王秀英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不能时时陪在老人身边,“原来,平时吃的药都是孩子们回家的时候给带回来,我们年纪大了,出门也不太方便,有时候实在没有了,就给孩子们打电话,看看谁有时间,就给买了药专门送回来,药是每天都要吃的,一顿都不能停。”
自从去年村里修建了新的卫生室,又配备了年轻的大学生村医,王秀英老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就医的方便。“平时头疼脑热的自然不必说,走几步路就来了,医疗设备齐全,中药西药都有,有时候实在难受,出不了门,村医也会上门帮我们看病治疗。这样的条件,在以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说着,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老毛病也不怎么犯了,一有不舒服,就赶快过来让大夫给看看,吃点药,就没事了。”
为进一步深化三河市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创新基层卫生院,将其工作职能和服务触角延伸到村街,实现城区医疗资源向农村一线倾斜的总体战略,自2011年起,三河市每年选聘50名大学生村医充实到基层村卫生室,以切实解决现存村医文化专业水平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确保到“十二五”末,每村都有一名高素质执业医师。
大学生村医工程既确保了群众“小病不出村”目标的实现,又为构建“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大学生村医已经被很多群众看做是自己的“家庭医生”,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健康“守护者”。
招聘大学生村医充实基层医疗服务队伍,是三河市大力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三河市对大学生村医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村医所需经费全部由三河市财政承担。大学生村医在基层工作期满后,如本人愿意可直接转为乡镇卫生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