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姜洪英:奉献的人生最美丽

姜洪英:奉献的人生最美丽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0.1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昭通日报

【出版日期】2009.10.15

【版次】第03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她相貌普通,个子不高,在民政系统却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她今年42岁,从事服务工作22年来,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用博大的胸怀和无尽的爱心谱写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动人篇章。她就是永善县幸福院院长姜洪英。 “服务工作也要有真本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缆瓷器活”。服务工作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没有两下子一般人还真干不了,处理工作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更要讲求技巧。 记得刚到幸福院工作的时候,姜洪英天生“牛脾气”,什么事情都不服输,感到只要有力气,什么事情也能干。但实际并不是那样,有些工作没有真本事就是玩不转。当时院里有个老人要梳理头型,她认为这种事就是举手之劳,就自告奋勇地领受了这个“任务”。结果,梳理三次都没有成功,让她愧疚不已但又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叫来了院里的一个老护理员。这件事,让她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从中真正掂出了服务的份量。 为了学习业务知识,她到新华书店抱回一大堆护理方面的书籍,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啃书本。几年的时间,光是读书笔记就写了20多万字。与此同时,她还选择了两个学习点拜师学艺,一个是到驻地部队参加官兵的内务,另一个是县城内有名的理发店现场观看塑造头型。姜洪英注意在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全用到了工作上,各种护理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空闲时间,哪个孤寡老人要整衣叠被,哪个孤寡老人需要梳理头型,只要她一到,保证让老人满意。 “我知道哪头轻那头重” 家人曾经抱怨姜洪英,对父母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对丈夫不是一个体贴的妻子,对儿子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扪心自问,她的确心中有愧,对不起家人。在处理工作与家庭关系上,姜洪英说:“我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参加工作22年来,她把心血和经历几乎都用到了工作上。为了给被遗弃的孤残婴儿寻找涉外收养父母,让他(她)们回归家庭和社会,重新找回亲情和关爱。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关于收养涉外弃婴的任何消息,她准是每天上班第一个到,下班最后一个走。 有一年冬天,在法院工作的丈夫下乡,学校打电话让姜洪英去接上小学的儿子。可是,当时院里弃婴比较多,护理人员少,有的护理员每天要照顾两三个弃婴。自己作为院长怎能在这个节骨眼走开呢?第二天下午,在同事的多次催促下,才匆匆赶回家。打开门一看,只见儿子正在一边吃着稀饭,一边啃着冷馒头,她心痛地留下热泪。第三天一早,姜洪英准备出门加班,母亲埋怨说:“今天星期天,你就不能陪陪孩子吗?”。听了母亲的话,姜洪英心里酸溜溜的。但想想院里还有那么多患病的弃婴,她狠心地离开了家。 付出总有回报。在姜洪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由自己抚养过的吕露丹、辛永莹等7名涉外弃婴,在国外找到了家。 “细心比什么都重要” 姜洪英把服务工作当作一门艺术,在与孤寡老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和标准。她常常告诉院里的年轻同志:从事服务工作,细心比什么都重要。 一次,有一位叫张林贵的五保老人因无依无靠,住进了幸福院。中午端起碗一看竟都是自己爱吃的菜。老张很纳闷:院里怎么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几天后,老张实在忍不住了,问正帮他铺床的姜洪英。姜洪英笑着说:“我是从你老友那里晓得的”。原来,老张在与老友聊天时,不经意间说出自己的饮食习惯,细心的姜洪英悄悄地记下了。几天前,听说老张要入住幸福院,姜洪英便提前给他准备好了被褥,并且根据他的饮食要求,亲自去农贸市场买菜。听说这些,老张感激地说:“就是自己的亲闺女,也难做到这个份上啊!” 这些年,姜洪英经历类似的事情很多,不管脾气刚烈的老人,还是性格温和的老人,她都坚持为他(她)们想细做全,关心体贴。她常说,作为幸福院院长,只要老人们满意,就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 ◆通讯员黄桦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