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年与顾颉刚
【作者】 罗二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9.06
【版次】第D12版:书生活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罗二马
近日得读《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曹旅宁撰,中华书局2013年7月版),深感此书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简谱,更觉此书可示读者治学之门径,为人之态度。
黄永年1925年生于江苏常州,十四岁时在地摊上购得吕思勉的《经子解题》,由此亲近古籍。没想到几年后他成了吕思勉的学生,经吕先生介绍购读《古史辨》,认识了《古史辨》第七册的编著者童书业并成为他的学生,抗战胜利后黄永年考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又成为祭起古史辨大纛的顾颉刚的学生,逐渐步入研究古代文献的殿堂。他和顾颉刚一度过从甚密,《编年事辑》有不少材料录自《顾颉刚日记》,一些年份的记载几乎全靠顾颉刚方面的材料予以支持,比如1951年至1953年。
顾颉刚显然很器重这位青年才俊,数次为黄永年的藏书题写跋文。1955年8月,《司马迁的故事》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黄永年写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署名“阳湖”。不久,顾颉刚在10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司马迁故事》一小册,疑黄永年君所书也。甚好。”(53页)
1962年6月12日,顾颉刚致函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请求调黄永年进京为助手:“黄永年,籍江苏武进,年约三十五,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他毕业时周谷城主任要留他作助教,但华东教育部不允,被派到交通大学任近代史教师。交大一部分迁西安,他随着前往。不幸于1957年整风运动中,该校近代史教研室六人全划为右派,他亦在内。嗣后即少通讯,不知现在已脱帽否。他天分甚好,早岁即从吕思勉先生受学,研究历史已经入门,甚能解决问题,倘得一适当环境,容其进修,将来一定会有较好的成就的。”(66页)
我查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发现上述引文跟原信相比,几处措辞和标点略有出入,比如“近代史教研室”原信作“近代教研组”,不过无关大碍。从中还发现顾颉刚当年想调三人进京担任助手,分别为刘起舒、黄永年和王煦华,处理一百万字以上的积稿,黄永年承担的任务如下:“战国秦汉文类编:此书宗旨在于综合当时各家思想及其学术上之成就;分类排列,兼加注释,必须有讨论之功。如黄永年能来,则可望其作秩然之整理,彻底弄清楚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及其留给后人的症结。”(《顾颉刚书信集(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459页)然而,不知何因,黄永年未能进京。该年他摘掉了1957年戴上的右派帽子,被安排在西安交大图书馆工作。顾颉刚的话有助于加强我们对黄先生的认识,一是他精熟先秦史,二是他的版本学、目录学根底深厚。因此,这段话似应补入《编年事辑》。
老师提掖学生,学生推崇老师。黄永年曾郑重地对学生说:“白话文写作以胡适、郭沫若、顾颉刚为第一。”(170页)又说:“老一辈学人之用白话写学术性文章写得好的,窃以为莫过于胡适和顾颉刚师。至郭沫若虽略具文采,转多矜才使气,差之远矣。”(263页)这是学术写作方面的,至于学问,读他2004年《对指导研究生的自我评估》中的一条即可一清二楚:“让学生知道要读老一辈学者吕诚之师、顾颉刚师以及陈寅恪先生的著作。”(《黄永年文史五讲》,中华书局2011年版,163页)
当然,顾、黄之间的交往并不止于此。比如,童书业后来成为黄永年的岳父,而童也曾师从顾颉刚。童书业的遗著《春秋左传研究》就是黄永年修订完成的,并代顾颉刚撰写了序言,于1980年出版。同年,顾颉刚因脑溢血病逝,而童书业早在1968年就驾鹤登天,2007年黄永年追随他的两位老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