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流程 向管理要效率 ——聚焦中国航天科技集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8.10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7月1日傍晚,“月亮城”西昌已被暮色笼罩,刚从机场走出来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习惯性地看了看表,晚上7点。同一时间,北京的一院火箭研制厂房里灯火通明,大家正加班加点;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人员此刻正在会议室热议技术问题。
随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月份正式拉开今年高强密度发射大幕,多个型号“箭在弦上”,而金牌火箭“长三甲”的任务尤为繁重。
不停地穿梭于发射场、研制单位和评审会场的岑拯,给人感觉总是“在路上”。今年“长三甲”预计要执行9次~10次发射任务,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估计下半年我的时间要以‘点’为单位计算。”岑拯说。
根据目前的研制进度,“长三甲”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近50次的发射任务,超越以往近20年所有发射次数。
面对严峻的挑战,岑拯却并不紧张:“只要把家里的工作做细了,把管理理顺了,把技术吃透彻了,按照发射程序一丝不苟地做工作,就一定能续写辉煌。”
在下半年的高强密度发射中,这支“金牌火箭”团队面临诸多严峻考验:发射任务重、在研型号周期紧张、人员吃紧……
“为了破解人员紧张的难题,今年‘长三甲’队伍进一步优化流程,向管理要效率。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研制与生产环节,确保发射有条不紊。”岑拯说。
今年,“长三甲”火箭发射试验队最大的创新就是改变了工作模式。以前,型号“两总”一般都让型号相关技术人员在发射场长时间处于“待命”状态。这样虽保证了质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经过程序优化,现在试验队采取“流水线”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地把每个人的工作集纳在一起,“工作结束了就回北京研制现场,等到发射场有工作了再临时过来。”
据岑拯介绍,在“一支队伍兼顾多个型号”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工作进度和效率,缓解前方压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现在把95%的精力放在后方的研制和生产环节中,确保产品质量。这样可以确保在后续工作中不因为低层次质量问题而影响进度。”
近年来,我国卫星发射日程表中发射数量最多的当属北斗导航卫星。从2010年开始,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在3年内完成十几颗卫星的生产、试验和发射工作。
经过多次“磨合”,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发射团队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则。但是,由于处在高强密度发射期,协调前后方资源调配的难题仍是摆在卫星发射试验队面前的一大考验。
据该卫星总指挥李长江介绍,为了确保“一次就把工作做好”,该团队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把工作分解到人,识别关键点和风险点,确保发射全程受控。
记者了解到,随着高强密度发射大幕开启,各型号团队都在围绕“高效”二字做文章。为了提高发射场的发射能力,集团公司已经开始着手了“数字发射场”的论证建设工作。如果“数字发射场”一旦建成,在发射场一线执行任务的技术人员将有望缩减一半,一发型号的发射周期将有望再缩短三分之一,这无疑能缓解高强密度发射带来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