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员工打上航天“质量烙印”——九院13所2车间积极提升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9.14
【版次】第1版(重要新闻)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你的操作不规范。首先要带上防静电的护腕。如果没带的话,不能接触电阻。”
“烙铁笔只能在电板上停留3秒,你刚才的时间有点长。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会给电板带来损害。”
……
9月的一天,当记者走进13所2车间,在电装岗位上体验一名电装工人的工作时,却发现这项看似机械的工作,背后却蕴含着“大文章”。这个普通工人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的动作,尽管每次操作不到5秒钟,却对工人的举手投足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而给记者当“师傅”的是车间里一位叫甄榕的普通工人。
看着冒着热气的电焊笔,远远地看着,都会让人产生畏惧感。而在电装工人的手中,它们却能灵活地在电焊板上“穿针引线”。
甄榕是一个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孩,1988年生人,她说话时总爱抿着嘴微笑,给人留下天真纯朴的印象。然而她在工作中却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她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很高,“除了保证质量,我还希望自己焊的每一个点都很美观。”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娴熟的“老手”,入职时间却不长。从2009年9月工作到现在,她的工作年限满打满算也就两年。而她却已参与了10多个重要产品的电装工作。
一位年轻的“85后”如何在一线操作迅速成长?这个问号在记者脑海中浮现开来。
“以前的工人需要5年以上的成长期,才能在岗位上担当重任。这几年航天型号日益激增,要按照以前的模式慢慢培养新人,已经不太现实。”该车间主任张炜告诉记者,让新人尽快熟悉岗位并独立完成操作,成为他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针对新入职的员工,13所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计划,让他们集中时间迅速熟悉岗位知识,满足上岗要求。除了参与所里组织的培训外,2车间也为职工准备了丰富的“培训大餐”,而培训中的“重头戏”就是“质量教育”。
“质量现在对我们而言,是‘天天讲、时时讲’的话题。”该车间副主任王红艳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人员到齐后,每一个小组都会召开一个“质量小结会”,把昨天的质量形势逐一分析,并强调今天工作要注意的事项,这样让员工一上班就“拧紧”质量这根弦。
在2车间的每一小组的墙壁上,都贴着醒目的质量标语,同时每一个小组都会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制订出有较强针对性的质量提示。在每一个操作台上,记者都能发现“小贴士”。
“请确保在静电板上操作。”
“进入超洁净空间,请换上指定洁净服。”
……
“尽管大家对工作流程已经烂熟于心了,但是为了避免操作失误,我们在每一步操作上都有提示。譬如为了在测试工作中防止静电导致电路板被烧坏,我们通过‘小贴士’,让大家都能引起注意。”王红艳告诉记者。
目前在2车间一线操作的绝大多数都是“85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社会上,他们是张扬个性的“新新人类”。如何把他们多元的价值观统一到航天苛刻的质量“戒律”上来,张炜坦言想了不少办法。
“除了教育外,我们在考核上也加以引导。让他们高质量的工作能够在一线有所体现。”张炜告诉记者,车间目前采取的是计件工作制,按照工作质量和数量加以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当记者得知收入最大差别近乎10倍时,着实吃了一惊。
在焊接组,一位叫穆洋的女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正在一笔一划地填写着当日的质量报告。谈及自己的焊接工作,她坦言最大的压力在于“质量”。
“每天回到家躺在床上,神经还是在紧绷着。不自觉就会给自己在脑海中‘放电影’,把自己的操作从头到尾过一遍,看看哪一个细节有疏漏。要是哪个细节想不起来,那肯定会吓出一身冷汗。”穆洋说,自己从事的都是“上天产品”。用她的话来说,要是出现一个虚焊,那都是没有可能来补救的。
很难想象,这位把“责任”二字牢记心间的女孩工作时间才两年。正是由于质量文化的熏陶,让她对自己经手的产品有了“百分之百的信任度”。
现在,2车间同时在进行几十个类别产品的生产和测试工作,工作量较去年翻了一番,同时队伍又面临“年轻化”,这个时候强调“质量”就非常有必要。“越是在忙碌的时候,越要保证不能出错。因为由于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回头看’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都有深刻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倡导的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张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