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仿真市场的“航天兵团”:记发展中的二院二部系统仿真技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6.05
【版次】第3版(产经综合)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编者按:在航天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今天,如何实现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嫁接,已成为航天人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二院二部,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研究室,这个用“公司制”管理的研究室,走出去在市场中博弈。凭借高性能的仿真技术,再加上航天品牌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在短短7年的时间内,由他们承接的项目已经在水利、农业、化工、卫生等9个领域发挥作用。
解析三块牌子
在二院二部12室的门口,悬挂着除去“二部12室”这个大名外的另外两块牌子,一块是“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另一块是“航天科工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部12室说明我们是‘航天血统’,所有对外服务的技术都源于此;国家工程中心,这是我们在市场中博弈的平台;航天科工仿真公司,这是我们参与竞争,在市场中分一杯羹的‘身份’。”12室的“掌门人”,同时也是航天科工仿真公司的总经理杨方廷博士谈笑间,将这三块牌子的特点娓娓道来。
航天科工仿真公司与国家工程中心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国家工程中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的要求,由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和北京仿真中心三方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既是“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二院仿真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对外交流与服务的重要窗口。
蕴含在三块牌子背后的含义,是灵活的“混合制”管理。据杨方廷介绍,目前公司有员工30余人,正式员工占到一半,其中硕士生8人,其他全部是聘任员工。目前,公司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正在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年华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航天技术“飞入百姓家”
2001年12月,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全面启动,航天科工仿真公司也在同年成立。当时,尽管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还不甚明了,但是从集团公司到二院以及二部都希望能以此为平台,让航天技术“飞入百姓家”。
“航天领域中的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都是行业中的高、精、尖技术,而随着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快,国防工业要向民用产业拓展已成必然趋势,相信总体部拥有的这些核心技术很快能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有用武之地。”杨方廷介绍说。
很快,航天科工仿真公司承建的一个国家发改委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仿真系统,让老百姓真切地享受到了航天技术带来的实惠。历时两年,航天科工仿真公司打造了一个数字平台,能够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全程受控,这在“数字化时代”来临的初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2004年,公司承接的国家发改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模型系统,一时间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利用一个信息平台,通过仿真建模技术,决策者只要输入地区的相关信息,就能预测出该地区未来一年的粮食供给情况,从而为来年的粮食储备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家发改委农林司的副司长方言对这个项目赞不绝口:“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以前我们是靠经验来判断,现在依靠这个系统,就能为来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遍地开花”,航天科工仿真公司已走过8年时间。目前,航天科工仿真公司涉及的领域已经遍及水利、农业、化工、地震、卫生、交通、区域规划、公共安全和国防9个领域。
这意味一个普通公民享受到的类似于智能交通、医疗预案等,已包含航天技术的贡献。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嫁接已成为现实。
市场角逐勇者胜
从计划体制迈进市场的航天人,在市场拓展方面略显“含蓄”。杨方廷知道,一个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公司,要想被别人认可,必须走出去,因为机会不会主动登门。
在做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模型系统时,为了让专家全面了解航天科工仿真公司驾驭这个项目的能力,他在客户办公室里一等就是一天。“没有办法啊,每一个项目我们都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一方面,我们确实想为国家的发展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从项目中获得公司未来发展的更大机会。”
杨方廷坦言,他和团队攻克市场“堡垒”的秘诀就是“包打听”。今年2月,航天科工仿真公司拿到了山西省水利厅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项目合同,就是打听来的消息。该项目除了让公司获得收益外,还为公司进军山西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