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未来的中国航天:风景更好:———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

未来的中国航天:风景更好:———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1.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0.01.13

【版次】第2版(国家科技奖)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50.jpg

宿东摄

2010年新年伊始的一场瑞雪,让京城置身于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之中。大街上、公园里,孩童嬉戏,老人赏雪,一幕幕的温馨场景让人的心情也不由地轻快起来。这个冬天对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而言同样也是温暖而难忘的。

1月11日上午,当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证书时,他的双眼湿润了。当孙家栋深深地向台下的科技界代表鞠躬致谢时,台下掌声雷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航天专家表示了最大程度的肯定和祝贺。

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上,孙家栋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人生可谓是一本精彩的“航天读物”:目前,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由他主持研制的卫星就多达30多颗。此外,他的人生还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扎实的技术积累、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当今中国航天界的“风云人物”之一。

近日,孙家栋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在他的视野里,往昔峥嵘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中国航天的未来如同浩瀚的星空一样值得遐想和期待。

航天价值:延伸认知触角

“从我1958年干航天起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发射月球探测器,从最初卫星‘上得去、抓得住、看得着、听得见’到现在卫星应用广泛地服务百姓生活,这一切都在印证‘航天技术立体渗透’于现代社会的趋势。我相信在航天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航天为‘科学试验搭建平台’的功能会更加完善。探月工程的实施就是最好的印证,航天能够为我们的科学家拿到最直接的数据。”谈起航天技术发展,孙家栋娓娓道来,“今后,航天技术要成为科学家的‘眼睛’,为更多科学试验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有三分之一是由孙家栋主持研制”———这条赫然醒目的评价引发了很多记者的兴趣,他们不约而同地会提到同一个问题:请问孙院士,在您主持研制的这么多颗卫星中,哪一颗您认为最重要?

孙家栋总是用他的“招牌笑容”来表示他对这个问题的沉默。在他看来,航天技术具有严密的传承性和相关性。“我们现在的航天技术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现在我们能把人类送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反过头来看,我们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科学目标的实现上都是很浅显的。然而正是基于每次航天技术一小步的跨越,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推动了航天事业的不断前行。”

孙家栋的这些“宝贵心得”来自于自己5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从业经验。在他看来,航天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航天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各个系统的协调配合特别重要,如果在发展航天的过程中,哪个行业出现‘短板’,都会制约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开始搞航天,就是建立在祖国工业复苏的基础上。有时候,我们一年要发射十几颗卫星,除了国民经济需求拉动以外,更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可以说,‘航天加速度’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

每每回忆过去,这样的记忆总是让孙家栋特别感慨。自己主持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记忆宛如昨日,仅仅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自己用的手机网络、电视图像转播、地图导航等“生活伴侣”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需品。在孙家栋的心中,始终牢记钱学森倡导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抓总单位”的理念。从刚开始涉足航天领域开始,孙家栋就有幸跟随钱老在国防部五院总体设计部工作。从抓“火箭总体技术”到“卫星总体”技术,再到抓大系统工程管理,孙家栋在航天实践中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全局观和大局意识,为日后的型号管理决策积累了宝贵经验。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新丰碑,因为中国人第一次把视角投向了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去过这么远,这意味着航天技术要克服一系列的难题,这对航天器的产品质量、精度要求、时间的准确性等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科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孙家栋微笑着说道。

航天发展:三维探索

“很多人会问到,国家投入那么多经费,难道只是仅仅为了发射一颗卫星,让国民获得振臂一呼的快感?我看未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众对‘为什么发展航天’也有了一些理性认识。未来中国航天依然会加大卫星应用开发,让百姓更加便捷地利用航天技术。"

现在的孙家栋依然忙碌着,身兼两个型号工程的总设计师。“星途”漫漫,他的航天人生还在继续书写精彩。

现在的孙家栋有时会特别感慨,总有一种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他目不暇接的感觉。上个世纪80年代,神秘的中国航天开始向公众开放,媒体纷纷聚焦中国的航天事业。钱老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大家现在对航天的感受还不是那么真切。再过一段时间,航天将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人掩口而笑,对钱老的预测不以为然。在一旁的孙家栋也在脑海中对这段话画了一个问号。

20多年过去了,当钱老的预测逐渐开始变成现实时,孙家栋深刻地感受到了航天技术作为撬动国民经济的杠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立体辐射带动作用。“从开始征服太空,到现在服务百姓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国航天发展的步伐远远快于规划的速度。”

“未来中国航天的走向”也成为了很多科学家思考的一个命题。孙家栋用通俗的语言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是探测宇宙,尤其是探索生命的起源。头上璀璨的星空是人类梦想的延伸,探索太空是人类的本性,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插上了“翅膀”,从而使“踏访月球”这类神话变成了现实。

二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人类进入太空,发现空间有很多可以为人类带来效益的资源,通过空间试验,太空育种使得粮食增产,品质改良;通过卫星云图,天气预报让我们提前感知冷暖,减少灾害天气带来的损失;通过“太空眼睛”,能为国土资源监测提供最直接、最客观的数据。“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人类感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我认为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依然要按照‘上天入地’的理念,要加大对航天技术尤其是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让‘太空技术地面结果’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孙家栋深有感触地说。

三是带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孙家栋认为,中国航天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中国航天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步,就证明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是航天发展的牢固根基。”随着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航天技术和电子、航空制造、装备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行业呈现出了“唇齿相依”的特点。航天技术反哺社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是增强国防安全,筑牢国防安全基石,保护国土,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宁。

科学作风:终身受益

“航天人才储备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航天人本身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钱老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提到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是在北师大附中和在美国师从冯·卡门教授时打下的扎实基础。钱老在两个阶段培养了自己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让自已受益终身。现在的年轻人勇于创新,思想活跃,相信中国航天能在他们手中创造更大的辉煌。

和孙家栋聊天,会惊讶于他的智慧和思维的缜密,全然不像是在和一位耄耋老人在对话。他特别擅长旁征博引。在他的言词中,卫星、火箭这些冰冷的”航天产品“也是有热度的。

2002年初,已经古稀之年的孙家栋领导开展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综合论证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使得探月过程“更具有操作性和阶段性,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描绘了一幅美好前景”。

在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初步方案论证中,孙家栋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目标的工程研制指导思想:起步晚,起点高,瞄准国际月球探测发展前沿,一步实现绕月探测;在充分继承成熟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攻克关键技术;加强系统优化设计,力求实现“好、快、省”。

嫦娥一号卫星原副总指挥龙江对孙老总“知识渊博、果敢决策”的科学作风深表敬佩。他举了一个事例:嫦娥一号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到达月球时要实现制动,也就是媒体宣传时所提到的“近月刹车”。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就像要求一个人闭着眼睛在10分钟内走出大门,10分钟过后,门就关闭了,就不会再有机会走出去。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孙家栋对这个细节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到了要求苛刻的地步。现在回头来看,孙老总对这个环节的把握与严格要求来源于他的丰富经验。

采访中,他总是在强调“核心技术”和“团队作战”两个词。孙家栋毫不掩饰他对年轻航天从业者的肯定与喜爱。“他们脑袋瓜子灵活,而且勇于创新,我看好现在年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但同时也希望年轻人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事业不允许失败,国家把这么重大的工程交给我们,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那个年代,脑子里就没有想过失败了怎么办。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几任航天领导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万无一失’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工作,才能够让中国航天的探索之路走得既扎实又长远。无论航天技术发展到什么深度,无论我们拥有了怎样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严谨的科学作风依然是每个航天工作者起码的从业素质。”孙家栋语重心长地说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