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只为画出最美的轨迹 ——记薪火相传、淡泊名利、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08
【版次】第2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需要有人坚守。这种坚守,需要淡泊名利,更需要持之以恒。当现在社会上很多“80后”感慨在一个岗位上坚持数年不可思议时,殊不知,许多老一代航天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默默坚守了30年甚至50年之久。他们在技术岗位上殚精竭虑,熬白了头发,在彼此的眼眸中看到青春不再。然而,正是由于在一个岗位上持之以恒,才能将自己的光亮不断放大,更好地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弹道专家余梦伦,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从业生涯里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给导弹和火箭设计“最佳飞行路线”,组织赋予他最高的行政职位是“弹道组组长”。可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0多年,系统地提出了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为我国多个型号设计出了最美丽的“空中轨迹”。
在这个价值为先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对事业的坚守和精神衣钵的传承就显得更加珍贵。“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技术专家集聚在一起发光发热,‘余梦伦班组’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一院一部党委副书记王刚告诉记者,“余梦伦班组”不仅是一张技术名片,更是航天精神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
坚守岗位 享受工作的无限乐趣
盛夏的一天,在位于北京南苑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余梦伦院士。尽管刚刚动了一个心脏小手术,但余梦伦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谈及由他名字命名的“余梦伦班组”时,余梦伦连声说:“成绩是大家的,这是组织对大家工作成果的肯定。”
余梦伦的好口碑众人皆知。自1960年北京大学计算数学系毕业后,他在弹道设计岗位上呕心沥血了半个多世纪。“我就是喜欢这个岗位,就是热爱这份工作。”面对有些人提出的“同一件事干了50多年烦不烦”的问题时,余梦伦连连摆手,他觉得弹道设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让自己沉浸其中。
“你看看,球场上那些挥汗如雨的小伙子,旁人会觉得他们很辛苦。可是他们却觉得很享受。我干自己的工作也是如此。干弹道设计让我忘记劳累。虽然编程和建模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技术难关的成就感,让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余梦伦告诉记者。
弹道设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而被称为是“总体中的总体”。余梦伦坦言,这份工作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型号飞行路线的设计需要考虑沿途村庄村民的安全,同时也需要考虑型号的飞行路线能够在测控范围之内。如果稍有失误,飞行路线发生偏差,后果不堪设想。”余梦伦回忆道,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需要发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综合当时的特殊情况,设计出来的弹道方案都不理想,要么对村民生命安全有威胁,要么就不在测控范围之内。余梦伦和组里其他成员一起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拿出了一条最优弹道。当卫星在天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时,有一位领导当场就向余梦伦竖起了大拇指,发出了“还是你们行”的感慨。
50多年的弹道设计生涯,让余梦伦成为了“圈”内的权威,现在的他负责总体部弹道设计把关,他有时还会来到弹道组,和一帮“70后”、“80后”一起埋头计算。当很多人感慨和他在同时代起步发展的专家,现在很多都转向了行政管理岗位统领千军万马时,余梦伦却依然保持自己的云淡风轻。
“我们这项工作很有成就感。”余梦伦说,弹道研究无止境。有一次火箭“两总”根据余梦伦提出的新的弹道方案,发现可以少研究一种发动机。这意味着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这让余梦伦觉得“心里特别美”。
余梦伦的奉献精神和对技术的不断超越感召着一拨又一拨的追随者。作为弹道组第五任组长,余梦伦坦言自己是从另一位专家身上吸取到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他就是一院弹道学科创始人、弹道组第一任组长方俊奎。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关于他的资料寥寥可数,但是他为我国导弹弹道设计研究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舍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毅然去了大西北,在那里默默奉献终身,再也没有回到北京。”说起这一段往事时,余梦伦的眼神闪过一丝伤感。和方俊奎共事三载,他们两个结下了浓厚的亦师亦友的情谊,同时方俊奎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一直感染着余梦伦,并深深地影响着弹道组的每一个人。
传承精神 青春的梦想在这里闪光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不一样的困惑和彷徨。余梦伦坦言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更大,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更多,要想“心无旁鹜地专心做一件事”更难。
前不久,余梦伦的一位博士后结束了学习,面临“出站”。余梦伦爱才,问他愿不愿意留在北京工作。这位学生婉拒了老师的好意,他无奈地说:“北京房价太高了,生活压力太大了,我无法承受。”这件事情对余梦伦触动很大,“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更不容易。我们当年没有生活压力,组织上都帮着解决了后顾之忧,只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行了。而现在的他们却要面临更多的生存问题。”
据余梦伦班组现任组长常武权介绍说,目前该组人员主要由“70后”、“80后”组成,除了两位返聘的老师外,几乎所有成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他本人也是一位“80后”。据他介绍,自他2006年毕业后工作至今,该组人员非常稳定,没有一个人离职。“从心底来说,我们都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同时有余梦伦院士经常鼓励大家,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坚守非常重要。”
目前,型号高强密度发射大幕已经开启,该组承受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很多人的周末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是家常便饭。为了照顾有小孩的女同志,同时也为了让单身同志尽快“脱单”,他们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遇到突发加班情况,首选“已婚的男同志”加班。
“‘余梦伦班组’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环,更多的是责任。我们都希望能够像余院士那样,成为一名技术专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常武权告诉记者,从余梦伦身上,他们能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他可能是我这辈子遇到最好的人了,我们都会沿着老师的路走下去。”谈到对恩师的评价,常武权一句朴实的话语让人动容,同时让人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然会有人在灯火阑珊处默默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