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新使命 新贡献——富国强军勇担重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新使命 新贡献——富国强军勇担重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2.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0.12.08

【版次】第4版(十一五回顾)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11.jpg

pic_12.jp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在珠海航展上展示

pic_13.jpg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斗一号卫星监测到的部队救援进展情况。新华社制图

pic_14.jpg

电子通讯设备帮助部队解决应急通讯难题

pic_15.jpg

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地震带CCD影像

2006年~2010年,这个五年可谓是“悲喜交加”。既有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荣光和骄傲,也有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巨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伤痛。回首五年,无论是在举国欢庆的难忘时刻中,还是在灾难冲刷之后的家园重建中,作为共和国长子之一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都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发挥了脊梁的作用。这五年,航天科技在履行国防建设和社会责任过程中不断向前,用精良的国防装备守护着我们的国土,用科技手段庇护我们的家园。

亮剑出鞘 中国装备赢得全球瞩目

国庆60年阅兵盛装亮相 让国民骄傲 让世界称奇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上压轴登场的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主研制的战略核导弹方队。当这个“镇国之宝”缓缓驶入检阅区时,一时间,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将阅兵盛况推向了高潮。该方队是所有受阅方队里唯一的一个洲际核导弹方队。战略核力量是中国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主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作为国内导弹武器装备的骨干力量,在此次国庆阅兵仪式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生产的5种共152套高科技导弹武器装备精彩亮相,这些装备遍布陆、海、空和二炮各兵种的方队。洲际、地地、舰空、空空、地空等多种战略、战术导弹悉数登场,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其中,战略核导弹由于成为阅兵仪式上的“压轴”而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这次“亮相”不仅让百姓对一直笼罩在神秘面纱下的中国尖端装备“大饱眼福”,同时也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展示的武器“让很多国家羡慕”。

英国《卫报》说,中国的各类新式装备使西方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给世界的“又一次震撼”。

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亮相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武器装备,仅仅是这些年国防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经过“十一五”跨越式的发展,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具备了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国防建设 “四提高” 实现能力大飞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工程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四个提高”来总结了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武器研制能力的跨越。

一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据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十一五’的发展,集团公司的武器装备研制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我们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五年,我们在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中明显感受到,我们的国防装备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二是武器装备研制的数量和种类有了大幅提高。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5种共152套高科技导弹武器装备,遍布了陆、海、空等相关领域,这充分证明了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和应用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

三是武器装备的精度和威力有了较大提升。这五年,每一次实战演习,都会吸引众多外国军事同行的注意,集团公司研制的武器装备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在精度和威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是通过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带动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成熟,导弹武器技术向其他领域延伸与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了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的发展领域,丰富和完善了部队的装备系列。

展望“十二五” 抓机遇 适应“信息战”需要

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系统工程部领导对“十二五”的工作也进行了深度思考。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国家利益、周边安全、海洋安全、能源安全都成为国家安全新的战略领域。这也对军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地满足我军装备发展建设的需求,持之以恒地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安全提供战略基石,承担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国际军事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我国国防装备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已经感受到了“信息化战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大空间基础设施及其应用装备的建设,同时也要围绕新的需求,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作战水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技救灾 航天高科技手段庇护家园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五年中华大地所遭受的自然灾害,让每一位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巨大毁灭性。在全国涌出的救援大潮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利用航天技术组建的“太空救援队”挺身而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导航星” 定位紧急救援

无论是在地震灾害还是在泥石流灾害中,让党的国家领导人牵挂的是处于灾难旋涡里的同胞。而巨大自然灾害对通信设备的破坏,则会让灾区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信息的孤岛”。

举汶川地震为例。灾情发生后,震中附近的重灾区失去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紧急情况下,过去曾在我国多种救援产业中大显身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12日晚22点左右,首批武警官兵到达地震重灾区,并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机连夜陆续发回实时灾情数据,通过北斗导航卫星为地震重灾区发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电波。13日,一支携带北斗终端机的部队,从中午12点开始,沿着四川马尔康、黑水、理县到达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徒步急进。6小时后,这批担负着急救任务的部队,进入离县城40公里左右的汶川境内。路途中,他们把侦测到的灾情准确发给救灾指挥部,北斗导航卫星再次架起了救灾现场和后方指挥部之间的急救连线。

在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于自身具有的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报告及时准确等优势,成为救援指挥部和前方救援人员最有力的通信助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的最有效利用。

“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对导航卫星的重视,经过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发射了6颗北斗导航卫星。据北斗导航工程总师孙家栋院士介绍,根据“北斗三步走”战略,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建成以后,我国自主信息的监测与利用将会有巨大的飞跃。

“通信星” 架接“信息天桥”

在近些年的自然灾害中,很多百姓有一个直观感受:我们离震区很近。除了网络上海量及时的信息外,中央电视台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打开直播窗口,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前方震区情况。这在上个世纪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5月12日晚上,距离地震发生不到4个小时,国内外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及时了解到了灾区的各种信息。而紧急开通的4个临时电视传输通道,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轨运行的鑫诺一号、鑫诺三号等多颗通信广播卫星所提供的。随后,该公司又为多家电视媒体开通了10个临时电视通道。

除了确保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及时稳定外,中国卫通还紧急准备了转发器宽带,满足了多辆中国移动应急通信车赴灾区现场使用的要求。汶川、茂县、绵阳等重灾区依靠卫星电话,迅速恢复了通信联系。开进北川等受灾地区的应急通信车,保障了抗震救灾的通信畅通。

据相关专家介绍,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保障要求很高,对此,中国卫通制定了快速反应机制,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都会指定专项人员随时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为加强用户空间段的保障,在各时段都有工程师领班。该公司还专门对在轨卫星各频段可使用的备份频段进行梳理,为抗震救灾空间段资源做好准备,并及时为中国联通、武警部队等用户紧急提供卫星资源和扩容宽带资源。

“气象星” 及时通报灾区冷暖

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位于北京白石桥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办公大楼总是灯火通明,诸多气象专家齐聚一堂进行气象会商,通过分析各种资料,及时为灾区提供气象服务。

为气象专家们提供决策依据的就是风云气象卫星。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风云家族齐上阵。气象专家们根据风云二号两颗卫星云图,先后对灾区5月12日和13日的天气情况作了“白天有短暂晴空、晚上有降雨”的分析,为前方救援部队的行动提供了依据。更值得一提的是,5月15日,该中心提前启动了风云二号两颗卫星加密观察预案,两颗卫星15分钟交替观测灾区天气情况。

在此后的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救灾中,风云卫星探测天气的“及时精确”,得到了不少气象专家的高度赞誉。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11月7日随着风云三号02星的成功升空,我国气象监测将逐渐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定量化、三维、垂直探测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风云系列卫星将在未来的百姓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源星” 监测灾区灾情更便捷

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案,成立了青海地震遥感监测应急小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开始密切关注灾情的发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用的卫星遥感数据为地震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据该中心在汶川地震中的统计: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心就已经查询并下载了受灾区域存档的资源卫星CCD相机数据70景、HR相机数据400余景,并通过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组织获取了其他国家的卫星影像,以最快的方式及时将图像数据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减灾中心等相关单位。

日后,每当有重大灾情发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成为了国家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详细的灾情情况分析,让“资源星”成为洞察灾区灾情的“千里眼”。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