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国庆大阅兵的幕后英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与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0.09
【版次】第5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技术保障的装备在阅兵演练中 新华社供图
10月1日,对于执行阅兵任务的士兵和专家而言,是一个不眠之夜。凌晨3点,外面还是漆黑一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三间房的阅兵村里已经是人头攒动。执行阅兵保障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5所的陈喜宝和同屋的三个室友起床了。
他打开柜子,拿出了早已熨好的衣服。对他来说,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为了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我们阅兵保障队的成员付出了209天的辛勤努力。虽然最后不能出现在阅兵方阵里,但是我们的内心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陈喜宝的深切感受,代表了很多执行任务的航天人的心声。
作为阅兵方阵的“压轴戏”和“重头戏”,二炮方阵每一次在阅兵仪式上的华丽亮相,都能带来全世界的惊呼。此次在二炮方阵的“头”与“尾”亮相的两个重点型号,全套装备都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供。为了保证发射车平稳驶过天安门广场,50多位航天专家参与到了这两个型号的技术保障任务当中。在履行好这项神圣任务的同时,也成就了航天人难忘的阅兵记忆。
漫长的72秒
当由12辆特装车辆组成的阅兵方阵经过敬礼线时,陈喜宝心绷紧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发射车。从敬礼线到礼毕线,一共是200米。参加阅兵的发射车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从天安门前平稳驶过,接受全世界的检阅。
200米,对于“飞人”博尔特而言,需要的时间是19秒19。
然而,对于阅兵方阵操作21米长的发射车的士兵而言,通过的时间只能是72秒,并且时间误差不能超过0.2秒。
虽然操作发射车的是士兵,但是作为型号保障专家组的一员,陈喜宝和他的同伴并不轻松。作为装备的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先后派出了50多位专家,他们负责对发射车的技术状态进行把关,指导部队进行发射车的保养、检修与使用。
72秒的背后,是每个操作手对发射车操作性能的烂熟于心和了如指掌。
“不仅要开,还要开好,更要开精准。除了技术以外,更多的是对操作手的心理素质的考验。操作手需要深入了解每个零部件,以备能处理突发情况。”
初到阅兵村,专家迅速展开了对操作手的培训。“就像一场比赛一样,操作手是最终上场的比赛者,而我们则是场下的教练。对于教练而言,他需要掌握比选手更多的技能以及更过硬的心理素质。”陈喜宝如此诠释自己的工作。
此次国庆阅兵秉持的“节俭”原则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许,但同时也加重了专家组的工作。由于所有的型号都来自于现役装备,平均服役年龄均超过4年,这些设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这无疑加大了维修保养的难度。此外,此次参加阅兵的操作手大多是新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设备操作还有一定程度的“手生”。但是,阅兵时间后墙不倒,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与装备的磨合?这对操作手和专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参与阅兵的士兵形象整齐,阅兵组委会对执行任务的士兵有严格的身高要求:身高必须在175公分,误差不能超过2公分。这样一来,很多熟练的操作手由于受身高条件限制,没能最终入选。
为了让发射车能够“精准”地经过天安门,专家在装备上可没少花心思。
陈喜宝向记者举例,普通车辆上的转速表只能显示大概转数,为了让操作手能保证特装车速度的统一和经过天安门时间的精准,他们把仪表盘改造成了精确的数字显示仪,从模拟信号直接转变成数字信号。在经过天安门时,操作手只要低头看一下显示仪上的数字,就能完全掌握自己的行驶状况了。此外,经过改造后的油门更加“受控”,操作手只需将油门踩到底,就能让装备车平稳驶过天安门。
参与阅兵,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这让每一个参与者都直言“压力很大”。在头一个月里,听到手机铃声,专家就会很紧张。采访中,很多航天专家告诉记者,多年型号一线的研制经验,让他们对完成阅兵任务“很有信心”。
“村里”的难忘生活
3月6日清晨,一院15所的何俊美从家里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妻子打了个招呼,就踏上了开往通州阅兵村的汽车。
这已是60岁的他第二次参加阅兵任务了。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何俊美把这项任务看得无比神圣。
妻子没多问,凭着一个老航天人家属的直觉,她知道,丈夫又是外出执行重要任务去了。
她没想到,这次任务竟然持续半年。从通州到位于南苑的家,车程一个小时。而何俊美在半年的时间内仅回过一次家。
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何俊美和其他“村民”一起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阅兵村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何俊美到达阅兵村后,经过预备役的军事培训后,他过上了普通士兵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出早操、整理内务、训练······
考虑到阅兵当天,专家有一段较长的“跑步”路程,为了在国庆阅兵当天,专家的跑步时间“可控”,不影响整个阅兵任务的进度。阅兵村的专家在训练中加入了“长跑”这一项目。
已到花甲之年的何俊美,跑一圈就气喘吁吁。为了不掉队,他从来不说一个“苦”字。一天十几小时的训练下来,他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结束一天的训练后,何俊美推开宿舍大门,一股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墙壁上的空调早已调试到合适温度。“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训练时,用的是摇头扇。很多人睡觉时都要在旁边摆一盆凉水,用蘸水的毛巾盖在身上,这样才能勉强睡着。”10年过去了,当何俊美重新加入到阅兵保障队伍时,感慨颇深。
根据训练安排,部队对操作手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3月~6月为单车考核。7月~8月为团队考核。余下时间为实战演练。
专家组的全体成员参加了每个过程的演练。白天,他们需要手把手教授每个操作手使用装备;晚上,他们要对装备进行维修和检查。
前三个月的时间对专家组而言,太漫长了。来自现役状态的装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放和适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耗。这个阶段问题频发。他们把在执行型号任务的“举一反三”的方法应用到了装备维护中。
“我们不敢放过每一个小问题,我们甚至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询问操作手对装备的使用感觉,以此来判断装备状态正常与否。”
对于很多士兵而言,参与国庆阅兵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这是军旅生涯中可遇不可求的宝贵经历。他们对自己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经常就装备性能和专家组成员探讨。
从对装备性能的一知半解,到了解每一个零部件性能,再到最后完成独立修车,操作手的技能在技术保障专家的“手把手”的培训中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目的,是把操作手培养成技艺高超的修车工。”陈喜宝深谙,任务的圆满完成,靠的是操作手对装备性能的烂熟于心。
团队考核的难度在于除了集体经过天安门时,时间精准无误以外,他们还把“200米”划分成了4个“50米”来考核,方队在经过每50米的时间都必须统一。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风裹尘沙。早上6点,天还是漆黑一片。保障队员们和士兵一起,起床出操。
入夏后的北京,地面温度高达60度,参与阅兵的技术保障队员和操作手一样,每天忍受着高温的炙烤,从无怨言。
“铿锵的步伐声、轰鸣的马达声、高亢的呐喊声,这绝对是我听过最美妙的音乐。我时常在想,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历,也是宝贵而难忘的。”何俊美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