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救国——从飞机修理到飞机制造:本报记者 黄希 通讯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13
【版次】第3版(产业经济)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1965年5月23日,朱德同志视察211厂
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自制的乌米格十五喷气式歼击机
修理飞机
南苑飞机修理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推进式“枪车“飞机
题记:北京中轴线往南,车水马龙的丰台南苑,一座被红墙环抱的神秘大院吸引着不少路人的注意。在这里,一座老厂已经悠然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清宣统时期的南苑飞机修理厂,到现在的中国航天火箭制造基地;从仿制前苏联的1059导弹,到现在生产总装了长征系列10种型号火箭,这座老厂用“中国制造”的传奇赢得了世界同行的瞩目。这座百年老厂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火箭总装厂———211厂。她是中国航空的发源地,中国导弹的诞生地,运载火箭的摇篮。从航空到航天,薪火相传。如今,211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制造基地,唯一的低温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支撑起航天高科技产业的一片天地!从本期开始,本报将连续报道211厂走过的百年风雨之路。
一百年前,一个洋枪洋炮下亿万同胞屈辱的年代,几位留洋的志士,在没有雄厚国力的支持下,胸怀“航空救国”的壮志,创建了南苑飞机修理厂。
这家工厂,就是211厂的前身。
从修理飞机到制造飞机;从在风雨沧桑中蹒跚发展,到在新中国的热土上昂首阔步,211厂几经沉浮、艰苦创业、救国兴邦、承载国运。变化的是时代背景,永恒的是报国情怀。
最早与中国航空结缘
清朝末年,两位有志青年刘佐成、李宝焌,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了孙中山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因崇尚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思想,选择了攻读航空专业。1910年9月,二人留学回国,由清政府的拨款,在当时南苑的毅军操场建筑厂棚,购进了一架法国“沙麦”式飞机,修建简易跑道,用作培养飞行人员和飞机的制造、维护。
211厂的前身———中国第一个由官方筹办的南苑飞机修理厂从此诞生,翻开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一年后,李宝焌从日本购置材料造出“飞机一号”,最后因准备不足没有试飞。一个月后,刘佐成造出“飞机二号”,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坠落。虽然两次均遭遇失败,但211厂的创始人———刘佐成、李宝焌,作为我国最早在本土制造飞机的人,被后人永远铭记。
上世纪初叶,旧中国处于风雨飘零之中。南苑飞机修理厂在清廷腐败混乱、军阀持久割据混战中蹒跚发展,开始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漫漫征程。
1913年,由北洋政府拨款,在原来飞机修理厂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正规航空学校,主要培养驾驶和制造飞机的航空人才,并组织辅助作战。同时搭起两座飞机棚、一座修理厂,建造了集课堂、宿舍、医疗等为一体的生活区。这一时期,南苑航空学校、飞机场、修理厂逐渐走入正轨,中国的航空事业开始步入新阶段。
1914年,时任南苑修理厂厂长的潘世忠,潜心研制各种类型的飞机,除发动机以外,所有螺旋桨、机身、机翼,以及各种零件都依次仿造成功。潘世忠负责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武装的飞机,在南苑机场由他亲自驾机试飞成功。这架飞机除发动机进口以外,其他零件均由工厂制造,由于头部装配一挺机关枪,被称为“枪车”,成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武装飞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苑机场及修理厂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成为国民党空军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8年,承载了旧中国太多磨难的南苑飞机修理厂迎来了新生。这一年的冬天,解放军解放了南苑机场。
211厂的前身———南苑飞机修理厂,最早与中国航空结缘,创造出航空史上的多个第一。创业者们的报国之志,在38年的风雨洗礼中,执著生长,沧桑不衰。随着新中国成立,在这块中国航空的发源地上,仍不断上演着报国的传奇。
飞上新中国的蓝天
北京和平解放后,南苑机场内留下来的,仅有一些因故障来不及转移的飞机、车床设备和汽车器材,以及几十辆开动不了的汽车。这些却成为南苑航空修理厂重新组建的基础。
1949年2月,东北老航校的一行9人带领一批原国民党空军机务人员进入南苑机场,重新组建工厂。张开帙,211厂解放后的首任厂长,虽然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但当初在修理厂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几架因故障开不走的飞机,五六个机库,到处堆积的机床、器材和工具。为了让南苑航空修理厂尽快驶入正轨,让修理好的飞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修理厂的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没有器材,到残破的飞机上去找;没有工具,家里的工具都贡献出来;没有设备,大家动手制造。
正当大家热火朝天建厂和抢修飞机时,国民党派出6架轰炸机到南苑轰炸。飞机库被炸起火,一些同志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机库,把正在燃烧的飞机推出机库。敌机炸弹炸平了机库、厨房、食堂和几处宿舍,然而,这让大家更坚定了为国修飞机的决心,增添了快修飞机的力量。
在故障飞机的维修过程中,有架C—46的左翼被撞坏了,设备线路被彻底破坏。为了把这架飞机修好作为党生日的献礼,重回蓝天,技术人员给这架破烂不堪的飞机动起了“大手术”。修理工作正式开始后,得知唐山有架起义迫降的C—46,厂里立即派出6名同志,在野外连续工作28天,拆回了迫降的C—46的完整左机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把这架残破不堪的飞机送上了祖国的蓝天。
南苑航空修理厂成立仅半年就修理了飞机18架。当时为保卫全国政协会议,空军成立了飞行中队,中队主要使用的是修理厂修理的12架飞机。就是这些飞机执行着对北京、天津以及周边的安保任务。
开国大典当天,有13架修理厂修理的飞机参加了空中编队,接受中央领导以及各界人民代表的检阅。这一天,修理厂的全体同志都被请到了天安门,被安排在“黄金位置”———金水桥前。当大家看到亲手修复的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不禁喜上心头,泪流满面,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就是这一天,南苑航空修理厂的品质在祖国的蓝天上得到了验证。航空事业先驱们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理想深深植根企业,植根在每一位南苑航空修理厂的员工心里。
从修理向制造成功转型
为开国大典修飞机,是南苑航空修理厂历史发展长河中夺目的一笔,但并不是唯一的一笔。自那以后,南苑航空修理厂开始了它华丽的转型,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1951年6月,工厂移交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定名为国营211厂。1953年12月,中央批准211厂的建设方案,将其改扩建成年修7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现代化大型飞机修造厂。211厂改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1957年11月,211厂首次接受了乌米格十五高级喷气教练机的制造任务。在试制过程中,工人们不仅克服了缺少图纸等困难,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装、增添零件等设计工作,使得乌米格十五比原先的样机具有更多的优点。1958年,乌米格十五高级喷气教练机试飞成功。同年,211厂仅用68天时间,自行设计的“首都一号”多用途轻型运输机,也试飞成功。
两种飞机制造成功,标志着211厂从飞机修理成功转型为飞机制造。
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211厂还自主生产了第一辆汽车———北京牌大轿车。10辆北京牌大轿车于1957年9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落成典礼;30辆北京牌大轿车出口至埃及。
211厂以其特殊的使命,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早在1949年4月~10月,朱德同志曾三次来厂视察指导工作;中央乐团来厂进行慰问演出。该厂还因为生产制造的产品受到各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其中,《人民日报》对北京牌大轿车、第一架喷气式高级教练机、第一架小型民用飞机“首都一号”,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1958年6月,211厂归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转为中国第一家火箭生产总装厂。
由此,与中国航空最早结缘的211厂,完成了飞机修理、飞机制造的历史使命,昂首阔步于蓬勃兴起的新中国航天事业新的征程,开辟了企业成长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