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以航天责任为“幸福感”增色 ———航天代表、委员畅谈

以航天责任为“幸福感”增色 ———航天代表、委员畅谈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3.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1.03.09

【版次】第4版(两会专题)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编者按:站在“十二五”开局的历史新起点,哪些改革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民生?在绘制“十二五”蓝图的过程中,航天人将有哪些更大作为?每年两会,航天人都希望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答案。在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14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他们除了关注民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外,还多了一份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思考。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去看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航天的代表、委员们解读到什么信息。

马国富代表:民之所呼,国有所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所不同。”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代表、委员及百姓的热议。报告不邀功、不遮丑、更务实,成为大家的共识,更关注民生也是代表和委员们感触最深的一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被摆在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上。”马国富说,“可以说,报告对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

他举例道,在新华网2011年两会调查专题中,“稳定物价严防通胀”成为网民最关注的话题。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中,第一项就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此外,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内容也出现在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报告不回避问题,并承诺加快解决问题,这是对民意的最大尊重。”马国富说。

谭永华代表:增速放缓,强化科学发展

7%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谭永华认为,这个“看起来偏低”的数字,是国家更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谭永华表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现象。对此,他认为政府和企业要同时施力。政府顶层策划,发挥牵引和指导作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以创新促调整,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航天企业作为科技的主力军,要在技术创新上发挥龙头作用。”谭永华指出,要想在激烈的空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航天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探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把技术创新作为“太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

叶培建委员:以航天工作提高社会幸福感

叶培建说,这些年来,他积极关注民众的幸福感。他认为,“幸福”不仅体现在住房、收入这些物质内容上,很大一部分幸福来源于精神层面。

“这次中国政府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规模之大、行动之快,相信能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幸福。同样,中国的星船一次次飞向太空,中国航天的触角一次次延伸,相信也让很多中国人感到了幸福。”

叶培建坦言,作为一名航天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民众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幸福,是中国航天的责任。他说,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词句不仅让他收获了作为一名航天人的骄傲,也加深了航天人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航天事业发展很快,国家给的荣誉也很高,而我们可以作为的空间还更广。从中我也感受到了事业发展的危机感,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管理效率急需提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航天工程实践中去快速破解的难题。”

李潜委员:用科技手段消除东西部发展差距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鲜明

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让东西部民众更加均衡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直致力于推行西部开发战略的李潜,对此深有体会。

履职期间,李潜连续三年参加了由全国政协组织的西部调研活动。他认为,现在由“输血”转变为“造血”的西部开发战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于改变西部落后面貌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实地调研,李潜发现,在“造血”理念的引导下,很多企业开始投资西部。但是,大多企业并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开发效果并不理想。

李潜认为,对西部的开发要持之以恒,并要引进“技术扶贫”理念,例如利用航天的技术优势,服务资源勘测和水利建设,防止开发中出现人为破坏。李潜告诉记者,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才能有效地消除东西部发展鸿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