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高波 江东子弟唱大风:□本报记者 黄希 通讯员 刘伟凯 李

高波 江东子弟唱大风:□本报记者 黄希 通讯员 刘伟凯 李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5.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08.05.14

【版次】第3版(航天人物)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pic_55.jpg

pic_56.jpg

pic_57.jpg

pic_58.jpg

pic_59.jpg

pic_60.jpg

pic_61.jpg

pic_62.jpg

人物名片

高波,1968年7月出生于杭州,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所长、航天动力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511”学术技术带头人,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多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

采访印象

高波个子挺拔,具有西北人的体格,江浙人的细致。喜欢侧身坐在沙发上,目光坚毅地应对问题。他的语言丰富,并且特别善于搭配词语制造出颇有深意的感言,而穿插在对话中的知识点更是让人“目不暇接”。高波说,他相信天道酬勤。所以,他一直努力地耕耘。

1.留守西北

■从偏僻小镇走上事业大舞台

■“我的志向在专业领域,我希望能够在发动机领域有所建树。”

尽管出生于江南水乡———杭州,但是却没有让高波浸润丝毫的绵软之气。魁梧的身材、健实的体魄、耿直的性情,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

1990年,高波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后,成为41所的一名普通设计员。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稀缺资源”,“天之骄子”的光环让他们找一份体面而薪俸多些的工作是比较容易的事情。毕业之际,眼看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孔雀东南飞”,高波却不为所动,选择留在古城西安东郊的偏僻小镇。他说:“我的志向在专业领域,我希望能够在发动机领域有所建树。四院是全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单位,这里才是我发挥专业特长、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

那一年,他22岁,但从外表上看,他已经拥有了一份与年龄不相称的坚毅与执著。

留守是扬帆远航的新起点。来到41所后,高波很快发现了理想与现实工作的差距。明明是很好的设计方案,但是却无法实现;计算准确无误,但是试验效果却不理想。一向自信的高波在理想和差距面前一时难以找到平衡点,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笼罩着他。为了更好地远行,必须继续深造。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一口气拿下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学历学识的突飞猛进,换来的是工作的得心应手。在某型号火箭助推器研发工作期间,如何解决泄压同步、点火可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了制约型号立项的拦路虎。针对问题,高波通过反复查阅资料和设计计算,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方案。正是依靠这种先进方案,型号立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此外,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远地点固体发动机CAD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维药柱燃烧过程仿真分析模型和实现方案,推动了固体发动机CAD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其它型号。

靠着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高波很快升任41所科技处处长,负责科研生产和经营开发工作。在此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逐步改进、完善了该所科研生产计划、调度、物资管理办法,制定了协作军品项目经营开发管理办法,为规范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和创造良好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一所之长

■自讨“苦”吃淡然处世

■“你们这样的状态,怎么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来?”

2004年,36岁的高波出任41所所长。

高波深知,研究所要发展,人才是根本。然而在随后的一次调研中,眼前的一幕让高波感到痛心不已。那一次高波去了单身宿舍,推门进去,几个青年正在搓麻将,屋里凌乱不堪。高波当场就火了:“你们这么年轻,正是实现个人理想、干事业的时候,怎么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消遣上?你们这样的状态,怎么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来?”

现场鸦雀无声,几个青年面面相觑,脸涨得通红,突然一个小青年嘀咕了一句:“我们也想看新闻,可是没有电视;我们也想上网了解更多的资讯,可是没有电脑。”

言语很轻,但是却飘到了高波的耳朵里。他没再说什么,返身而去。第二天,高波就把自己家里的电视机搬到了办公室,叫人给单身宿舍送过去。

高波知道,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没多久,他迅速召集中层干部开会。他提出,对青年职工要在工作上委以重任,生活上多加关心。同时,他要求团委尽快出一些调研课题,分给年轻人,让他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定研究范围,做出成绩。一年后,随着5位年轻人所做的调研报告获得了所里颁发的技术创新奖,他们很快感受到了所长的良苦用心: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有一个良好的个人职业规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波说,航天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领域,年轻人在班组接受锻炼,可以培养他们实干、苦干的作风。他上任后明文规定:新任命的正、副主任设计师,必须要有班组长工作经历。

研究所的持续发展,是高波最为关注的事情。他提出,必须重视预先研究工作。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41所的任务已经饱和了,良好的运转形势维持所里的发展根本不成问题,何必自讨“苦”吃,把原本吃紧的经费匀出一杯羹来,让给预先研究。他却鼓励研制人员就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并就可能占领的“高地”进行必要的试验,确定合理的技术指标,主动竞争。

高波打破常规,消除重型号轻预研的传统观念,精选10多个技术骨干成立了预先研究室。同时,他大力推行的项目课题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人员积极承揽研究任务,形成了以预研创新推动型号发展,以型号发展带动预研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四院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双翼齐飞”、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某新型火箭发动机的部分技术指标要求,远远高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发动机。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该项目的总指挥,高波和同事们费尽心思。经过两年的精心组织,潜心研究,他们相继攻克多个难关,圆满完成了综合演示热试车。当该新型产品两级动力系统综合演示验证试验获奖的消息传来,高波却没有同事预想的那样欣喜,而是一脸平静,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仿佛在确认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

41所是四院技术创新发展的龙头单位。作为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和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高波始终站在推动全院战略发展的高度,做好固体动力技术的战略规划、预先研究等工作。

高波还积极探索固体动力技术的其他应用领域。为促进某重点预先研究型号的立项,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数年的跟踪研究,寻找、开发市场,积极参加竞标,不但使该项目演示验证试验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立项,还有力地推动了该项技术向民用产业的转化。在积极“走出去”的不懈努力下,该所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型号研制任务和预研、协作开发项目,为推动全院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3.集智攻关

■从幕后到“国家队头号选手”

■“任何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自己,越是有把握的时候,越要提防纰漏的乘虚而入。”

2007年的春天,秦岭深处,春花烂漫。然而41所在这里做试验的科研人员却无暇领略这满目的春色。正在自筹经费进行的某型号试验,让他们如履薄冰。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试车时的那几秒钟,让在场的每个试验人员都紧张不已,所有的人都紧盯着电脑屏幕。一声抑扬顿挫的“成功”,让在场的人欢呼雀跃,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任幸福的泪水在脸上静静流淌。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难点中的难点”。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当时41所面临的境遇是:没有一分钱的国家投入,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甚至连一个对这个领域有所研究的技术人员都很难找到。凭借多年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经验,高波知道,这是未来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不可能绕开的一道门槛,必须跨过这一步。当时质疑声不绝于耳,高波却是异常坚定执著。高波抽调了各个研究室的青年人才,组成了一个由10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自筹资金展开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工作。

研制期间,他的创新精神也让周围的技术人员印象深刻。一次,发动机在地面试验时遇到了难题。试验台不具备连续试车的条件,如果进行改造,费用在300万元以上,改造期间还会影响研制进度,且改造后也只能支持5秒的试验时间,不具备试验的最佳条件。高波提出,在试车台上加一个控制活塞,从而能使试车台满足试验要求。这个改造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和几千元的经费。更让人称奇的是,改造后的试车台持续试验时间达到了150秒以上,性能完全满足甚至高于设计要求,这让很多专业公司闻讯后都赞不绝口。

7年的时间,围着一个型号“连轴转”,很多人坦言,到后来多少也会有些“审美疲劳”。一次地面试验,高波询问技术人员进气道的强度是否有问题。几个工作人员拍着胸脯说,放心吧,保证没问题。高波严肃地指出,产品复杂的工艺处理过程会影响性能。在他的督促下,技术人员进行了仔细的复查,发现了一个技术漏洞,让现场的技术人员面红耳赤。高波严厉地说,任何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自己,越是有把握的时候,越要提防纰漏的乘虚而入。

成功永远垂青于坚持到最后的人。7年前,41所还站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领域的幕后;自2007年该发动机首次成功飞行后,41所已经由幕后站到了台前,并被业内公认为“国家队中的头号选手”。

4.诗意人生

■“铁面”所长的“润物无声”

■“她能理解的,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在41所的普通员工心中,高波让他们既敬又怕。

敬,体现在他对员工关心的“润物细无声”。遇到集体活动,高波总是选择和普通员工在一起,仔细倾听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所里未来发展的思考。每到中秋节,高波都会组织中干和老专家座谈,加强青年人与老专家的交流。

怕,来源于“铁面”所长高波对于每个员工的严格要求,如果工作没达到要求,挨批是经常的事。他允许工作不完善,但绝对不允许工作态度打折扣。新入所的大学生小李,第一次把自己的工作报告送给高波,仅仅因为一个错别字,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高波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和高波一起来到41所工作,现在也是某重点型号的技术负责人。遇到评奖,高波总会把名单里妻子的名字划去。很多人为他的妻子“鸣不平”。高波总是淡淡一笑:“她能理解的,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工作挤占了高波的时间,遇到“五一”、“十一”等节日,只要有人还在试验场执行任务,他就肯定不会休息;只要听说半夜还有人加班,他肯定会去单位看看,叮嘱大家把握好工作节奏,注意休息。只要稍微停顿下来,高波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回去陪陪女儿”。工作的间隙,他也会翻翻文学和历史书籍,他说,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都是精华,说不定在某一个时刻,就会给技术创新带来灵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