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联姻破市场短板——航天环境“联姻”中国华能引发的思考□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06
【版次】第3版行业纵横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进入12月,京城大地,一片萧瑟,一个漫长的冬季即将到来。
而在航天环境公司的120名员工眼中,这个冬季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次期待已久的合作即将在这个冬季尘埃落定———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斥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入股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环境)。这对航天环境的市场拓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这次“联姻”将为航天环境的发展带来哪些新气象?近日,航天环境董事长朱鹏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合作背后的深远意义。
集团搭台 企业唱戏
当今企业发展讲究“强强联合”,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合作”无疑是一条最佳的成长路径。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言,相比于科技优势的“长板”,市场拓展可谓是“短板”。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与众多中央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以便更好地拓展市场。
2010年9月14日,在集团公司与中国华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周年之际,双方再次签署了《战略合作补充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节能环保、煤的高效利用、采煤机械、光伏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这次合作为集团公司与中国华能在多领域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也从中嗅到了潜在的市场商机。
“航天环境借助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发技术优势,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烟气除尘脱硫技术,具备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尽管目前在市场开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更希望借助大企业的平台,让航天环境的市场更加向高端集中。”朱鹏程告诉记者。
五大电力公司之首、有着强烈环境治理需求的中国华能由此成为航天环境的“心仪对象”。“其他4家电力公司都有自己的烟气治理公司,只有中国华能没有。我们希望能够把合作从‘战略’引向‘紧密’,吸引中国华能投资,使其成为航天环境的新股东。”朱鹏程表示。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保守估计,中国华能脱硝业务在“十二五”期间至少有100个亿的市场,而现在航天环境一年的收入是两个亿,如果能够如航天环境所愿,双方合作“趋向紧密”,那航天环境无疑会分得更大的“市场蛋糕”。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华能将为航天环境投资7000多万,占公司31%的股权,这是航天环境继天津海泰后引进的又一个外部投资者。同时也是中国华能在航天领域合作‘开花结果’的产物,对集团公司与中国华能今后的大规模合作有重要意义。”朱鹏程说。
借助外力 强化内功
在激烈的商业竞技场中,合作的意义不仅是带来更雄厚的资本、更广阔的市场,更大的价值是引进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相比于前者,后者带来的影响虽然无形,但是对一家企业的发展而言更加深远。
这也是航天环境希望与中国华能“联姻”的主要原因。“航天环境自2008年成立至今,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加上中国航天的品牌效应,订单纷至沓来,我们能够预见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引进中国华能这个战略投资者,让公司的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朱鹏程表示。
此次中国华能与航天环境“牵手”成功,意味着航天环境即将拥有一块更大的“市场蛋糕”。航天环境是否具备了“切割蛋糕”的能力?这也成为了公司管理层思考的一个问题。
人员问题首当其冲。当前航天环境公司拥有员工120余名,一年大概需要建设4个项目,而一旦与中国华能的合作全面启动,工程项目将成倍增长,现有人员显然难以满足工程进展需求。
朱鹏程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相比于从市场招聘成熟人才,他更青睐走自主培养人才的路子,即从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通常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怀有浓厚的感情,容易抱定一份归属感,会有和企业一起成长的迫切需求。我们希望在航天环境这片沃土上,为毕业生搭建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除了“招人”外,航天环境也在“用人”上想办法。
“作为优秀的中央企业代表,中国华能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相比航天产品,中国华能的产品线相对单一,他们对工程把握的进度也更有经验。这都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启示。”朱鹏程坦言,由于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制度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譬如我们在预算管理方面还不够专业,很多方面我们都亟待加强。”朱鹏程表示,从现在起,航天环境将下大力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以更专业的管理迎接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和中国华能签约,为航天环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但是我们深知,苦练内功尤为重要。就像演出一样,如果我们技不如人,即便是让我们去国家大剧院表演,我们也难呈现出一台精彩的演出。”朱鹏程坦言,发展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