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字招牌到市场高地:———811所培养博士团队引发的思考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1.27
【版次】第3版(企业文化)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汽车驶进上海市区,瘦高细长的高楼大厦扑面而来,霓虹灯闪烁的跨国公司的“LOGO”分外显眼。“这个是贝尔实验室在华的大楼,还有这个、这个都是外企在上海的大楼。”811所党委书记邱永胜告诉记者。上海外企多,工资高,人才猎头都把很多高新企业的人才作为“捕捉”的对象。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吃过大亏,由于待遇、工资条件不如外企,我们辛苦培养的人才很多都跳槽去了外企,这让我们非常心痛。航天发展的历史证明,成功是硬实力、发展是硬实力、人才是硬实力。人才才是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前行的永动机,只有牢牢抓住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实现超越。”
“当年,说我们是一个弄堂小厂一点都不为过。”邱永胜干了40多年航天,看到前辈们从一砖一瓦干起来的航天旗舰在市场大潮中备受冲击,感到非常痛心。
本世纪初期,恰逢跨国企业在华扩充商业版图,为了招募专业人才,很多在沪外企开出了天价工资。而当时航天企业还在沿用论资排辈的薪酬标准。而房价开始一路走高的现实,让很多航天员工只能手握有限的薪水“望房兴叹”。出于改善生活条件的考虑,很多技术人员离开了自己挚爱的航天事业,跳槽去了外企。
外企对核心人才的“釜底抽薪”,极大地影响了航天科研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811所党政领导认识到要提高811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2001年开始,邱永胜自己面试毕业生,要用核心人才来武装事业。博士成为他们的首选。
不怕让博士收入超过所领导
现任太阳能工程中心总经理李红波,就是邱永胜于2001年招聘进所的第一个博士。当时,811所的科研、经济条件远不如其他科研院所,而李红波攻读的专业是当时人才市场上的抢手专业,而李红波最终选择了留下。签完合同后,这位憨厚质朴的山西小伙对邱永胜说的一番话让这位老书记至今感慨不已:“别的单位给我开价7000多元,我不去,我觉得干航天有成就感。”
李红波的选择是正确的。所里加大了对核心人才的投入,为博士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待遇,虽然和外企相比还有差距,但当时所领导“哪怕让博士们收入超过所领导”的理念让很多博士为之感动。
让邱永胜感到欣慰的是,他最为看重的博士团队成员们经过这些年的培育,现在一个个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现在811所拥有35名博士,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左右。“有些博士,精通技术和管理,我们就有意识地把他们培养成CEO;有些博士,擅长技术攻关,我们就按照技术专家的目标来打造他们。给博士一个术有专攻的舞台,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宗旨所在。”
刘勇,2006年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811所。这位小伙子告诉记者,工作3年多,让自己受益最多的是航天老专家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工作中养成的良好习惯。问到现在年轻人最关心的住房问题,刘勇说:“去年已经贷款在上海买房了,虽然还在做‘房奴’,但总算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张玮,2005年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半导体专业博士毕业后加入811所。谈到自己供职的811所,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小伙子充满了自豪:“航天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从事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暂时的物质收入和其他同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精神上我们获得的满足感是他们所不能比的。”
更看重航天事业自豪感
采访中,811所博士团队向记者提到最多的就是“航天事业的自豪感”。在航天这个大熔炉里,他们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航天事业认同感。调查显示,相比于其他人群,博士这个“高知”群体,更看重工作本身带来的荣誉。邱永胜告诉记者,811所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博士联谊会活动,有时还让新进博士去看发射。在发射现场,看着火箭这个庞然大物轰然腾飞,很多人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如今,新一年毕业生招聘工作已经拉开大幕。811所主管学生招聘工作的陈宇副处长告诉记者,今年811所计划招聘7位博士,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电力电子、化学电源三个专业。如果条件具备,还希望能在年内引进5位海归博士。她说:“随着811所的发展,博士群体发挥的作用日渐显著。目前,811所已拥有1位国家级学科带头人,3位集团公司学科带头人。”
陈宇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张玮来之前,物理电源有一个问题困扰了大家1年半的时间,在他进所后,组织团队进行专项攻关,仅用3个月时间就解决了难题。
博士群体的崛起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同。811所在2006年的任务量比2004年增长了50%。“这个数字说明了客户很看重项目背后高品质的人才团队。”邱永胜告诉记者。
在很多科研院所还把博士仅仅当成金字招牌的今天,811所的博士团队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811所成立的太阳能工程中心,荟萃了众多在光伏领域卓有成就的博士精英,他们在这里集智攻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成功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丰硕的经济效益。
“从2007年开始,所里就没有再给我支付工资,我和我们团队的工资全部来自市场。”李红波自豪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