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配角”作用大得很——访天宫一号资源舱技术负责人查学雷本报

“配角”作用大得很——访天宫一号资源舱技术负责人查学雷本报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9.3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航天报

【出版日期】2011.09.30

【版次】第5版(专题报道)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总重量占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一半,体积却仅仅为实验舱的三分之一。

当您得知“天宫一号”资源舱的这些数据后,估计会认为它仅仅是个“配角”。

“可别小瞧了这个‘小家伙’,如果没有它,空间交会对接的‘大戏’则难以为继。”“天宫一号”资源舱技术负责人查学雷幽默地说道。

据查学雷介绍,“天宫一号”由两个舱段组成: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肩负着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技术攻关的任务,而资源舱的主要任务则是为“天宫一号”提供能源和动力支持。

在此之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已经成功为7艘神舟系列飞船研制过推进舱,但是为目标飞行器研制资源舱尚属首次。考虑到要满足“天宫一号”两年在轨稳定运行的要求,查学雷坦言团队没少“动脑筋”。

除了能源保障外,资源舱将为“天宫一号”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天宫一号’将在两年的在轨时间内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对接,在太空中任何一个姿态变化,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动力支持予以保证。这项使命也将由资源舱完成。”查学雷表示。

考虑到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期间,将与载人的飞船进行对接,资源舱也将携带在轨期间航天员所需要的氧气,为实验舱提供空间保障服务。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我国交会对接任务正式拉开大幕。随后,空间站任务的研制工作也将展开。查学雷坦言,他们已经着眼于为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做技术储备。“此次资源舱采用新技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各类飞行器,我们希望在这次任务中能有更多的新技术得到验证。”

新舱段、新技术、新材料、新人手……临近发射,这些“新挑战”并没有让研制人员感到焦虑,他们对此次任务充满了信心。据查学雷介绍,去年年初,考虑到队伍里新人增多、不熟悉发射场工作的情况,集团公司曾经组织过一次合练,让火箭、飞行器、飞船的参试人员按照发射要求进行了一次“全模拟过程合练”。经过那次为期3个月的“实战演习”,年轻人已经提前熟悉了发射场工作环境,对自己的岗位操作可以说是成竹在胸。

谈及自己手下的这支年轻团队,查学雷说:“他们赶上了好时期,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是在30岁左右,他们毕业于名校,受过高学历教育,但是却缺乏航天工程经验。而载人航天工程正好能够给设计人员提供历练的机会。”

查学雷40岁出头,可他却戏称自己是团队中的“很老的老同志”。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查学雷一直都在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工作。除了上海外,他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时间最长,加起来都已经有2年了。

临近发射时,看着自己熟悉的老专家都渐渐来到发射中心给予悉心指导,查学雷坦言“心里踏实了很多”。“我们已经把所有能够想到的问题都解决了,相信资源舱能够圆满地完成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查学雷的话说出了资源舱所有研制人员的心声。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